难以忘却的记忆

烟台日报 2025-11-24 09:55

廷先生比我年长几岁,是我鲁东大学的师兄,亦是我工作期间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挚友,他退休以后笔耕不辍,尤其醉心研究鲁东大学——这所诞生于特殊时期、对胶东半岛地区革命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特殊贡献的土生土长的高等学府的校史研究。每当他在报刊上发表一篇篇纪实性文章时,常常让我先睹为快。他说是征求修改意见,有的人和事我粗知概略,尚能说道一二,有的则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只能三缄其口。去年,我曾对他建议说:“2025年是鲁东大学建校95周年,您可以将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以资纪念。”他未置可否。未曾想,不久前晤面之时,他竟送我刚刚出版、尚飘散着墨香的厚厚一本《回望鲁大时空》,让我惊讶不已,想不到他默不作声地干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翻阅《回望鲁大时空》,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血与火的年代,看到坚持教育报国的鲁东大学从上世纪山东省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的烽火岁月中一路走来。

抗战时期的鲁东大学,即其前身山东省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胶东公学,在胶东抗战历史上具有特殊且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省的东部便是以胶莱河为界的胶东半岛,包括今天的烟台市、威海市全部和青岛市、潍坊市、日照市的一部分。鲁东大学是胶东半岛建校最早的高等院校,有胶东半岛最高学府之称。

1930年6月在莱阳建校的二乡师,是一所省立面向乡村教育的师范学校。按现在的说法,它只能算是一所中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比成立于1929年8月、位于省城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仅晚了不到一年。

桂廷先生用大量史实告诉我们,这所后来被称作胶东革命摇篮的二乡师,成立之初就“被注入红色基因,使地火涌动的校园燃起了熊熊烈火”。

二乡师在招收第一批学生时,莱阳地方党组织就派党员进入学校,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在师生中发展党员。1927年5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二乡师教务主任王衷一,在众多学生的回忆录中,都被称为“共产主义老师”。他留过苏,公开讲授苏联版的政治经济学,宣传苏俄革命,教学生大唱《国际歌》,暗中支持20多位地下党员的革命活动。1935年,虽然因为“赤化”,许多进步师生遭到反动军警的逮捕或通缉,但地下党的火种从未湮灭。1936年,学校在胶东最先成立“抗日救国会”,向胶东各地散发由红色诗人何其芳起草的《告胶东同胞书》。从二乡师地下党的秘密聚会,到师生抗日救亡的奔走呼号,那个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闪烁着共赴国难的热血情怀,辉映着献身家国的铁血壮举。从1930年创办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学,二乡师先后招收了7个级部约560名学生,毕业了4级学生。二乡师停办后,广大进步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在敌占区参加地下活动,更有相当多的学生成长为我党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

当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时,这所学校更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创办了胶东公学,接过胶东地区教育救国、抗日图存的重任。二乡师后期的教务主任姜守迁继任胶东公学校长,汇集了更多的红色教员。以罗竹风为主要代表的语言学家及作家马少波、修孟千、苏茹、路曼、丁宁等人在此任教,仿照延安的陕北公学,贯彻教育与抗日战争相结合、教育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1938年11月,第一期学生提前毕业,八成以上奔赴抗日前线。有校友回忆,毕业典礼上没有鲜花。曹漫之校长只说了一句话:“你们的毕业证,要写在抗日的战场上!”胶东公学自此开启了“流动办学”的传奇:1941年为避扫荡迁到掖县玉皇顶,1943年分散到海阳山村。师生们背着校印与图书转移,课堂随部队转战,板书写在大树上,课本藏在山洞里,却从未中断过一节课。

“先后有7次学生大规模参军的壮举,总数达2000余人,许多学子血洒疆场……”短短一行文字背后,是多少青春生命的毅然奔赴。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教师迟剑敏的故事。1942年冬,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行动不便的迟剑敏为了不让百姓受害,从容不迫地走出来,大喊一声:“不要残害老百姓,我是八路军!”他最终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群众含泪去收尸时,见迟剑敏烈士被拖得身上没有一处好地方,10个手指深深地扎进冻土里……”

翻阅《回望鲁大时空》,我仿佛看到坚持立德树人的鲁东大学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映像飘然而至,听他们为我们娓娓道来昔日的奋斗历程与辉煌。

桂廷先生通过采访挖掘,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现了昔日二乡师不同寻常的教师阵容,可谓璀璨星空令人仰望。有“共产主义教师王衷一”,有“‘用诗歌当喇叭,歌唱当鞭子’的国文老师何其芳”,“老舍风尘仆仆来学校讲课;臧克家以诗歌点燃青年热血;王冶秋作为鲁迅的忘年交,以鲁迅的作品为国文教材;吴伯萧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启蒙……”王衷一曾经这样回忆道:“1931年至1936年,我在莱阳乡师任教务主任,在党的影响下和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团结了一批进步师生,把莱阳乡师办成了一所颇有影响的学校。”王衷一即解放后山东省第一任教育厅厅长、后任山东省副省长的王哲。

二乡师的学生也不同凡响,丰功伟绩令人仰慕。二乡师办学七年,在近600名学生中,有近百人成长为我党政军的骨干。姜宗泰是二乡师一级学生,“1931年,他建立了二乡师党支部,旋即在学校发展20多名党员。”“1934年1月,被反动当局通缉的姜宗泰不仅是莱阳县委书记,还兼任红军游击队长”,后来成长为胶东独立团团长、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这里曾涌现出数以十计的共和国开国将军及共和国部级领导。其中有慕湘,山东蓬莱人,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政委兼党委书记;张少虹,山东莱州人,空军原政委;高锐,山东莱阳人,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姜林东,烟台市牟平区人,广州军区原副政委;刘春山,山东莱阳人,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原校长;谭旌樵,山东莱阳人,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还有几位开国上校和大校后来成为共和国部长级干部。如张凯,山东莱州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6年晋升为大校军衔,后任总参谋部原通讯部政委,正兵团职;白相国,1955年全军授衔时虽已担任副兵团级师政委职务,但未授予军衔(推测应为大校军衔),后任外贸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任泉生,山东莱州人,商业部原副部长;傅建吾,山东莱州人,山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享受正军级待遇。

在胶东公学的红色记忆里,一些重要人物不可或缺。曹漫之,山东荣成人,胶东公学的创始人。1938年,时任胶东北海区公署专员兼黄县县长的曹漫之,仿效延安陕北公学,主导创建了胶东公学,兼任校长并亲自授课,“为抗战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胶东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解放初担任上海市政府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罗竹风,山东平度人,1938年曾担任胶东公学教务主任,抗战时期为报刊编写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文章,“为唤起民众共同抗日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解放初期,他以军代表身份接管山东大学,并任教务长。“自1958年开始,罗竹风负责《辞海》的修订编撰工作,历任《辞海》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主编等。”林一山,山东文登人。1938年曾在胶东公学主教历史。他前半生投身革命,参与组织“一二·九”运动、发动天福山起义、领导胶东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投身长江治理,为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毛主席称为“红色专家”“长江王”。

桂廷先生在《回望鲁大时空》一书中,记叙了30多位鲁大师生,多数是二乡师、胶东公学时期已逝的先贤。虽说仅仅是部分代表性人物,但足以说明鲁东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以及为党和国家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

翻阅《回望鲁大时空》,我仿佛进入了坚持以文化人的鲁东大学文学百花园,看到教师作家和学生作家们将文学创作与胶东地区以及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鲁大作家群”强大阵容。

桂廷先生对红色作家推崇备至,如数家珍般予以详细记叙,读来如沐春风、深受教益。

书中介绍的二乡师将军作家慕湘,“文革”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党委书记,有“一代儒将满身书香”之誉,其长篇小说《晋阳秋》多次再版。将军作家高锐是一位有数部军史题材作品的作家与诗人,著有《战略学》《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军事史略》《中国上古军事史》《战火冶炼》《行吟集》等。二乡师第五级中的姜林东、谭旌樵、刘春山、傅建吾等少将军衔校友,也多有作品问世。他们生于忧患,长在战火中,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演绎着追寻真理的生命之光。

胶东公学也曾走出过多位全国重量级的文人,诸如罗竹风、马少波、曲波(1923年生人)等。马少波,山东莱州人,曾任胶东公学副校长,一生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戏剧、诗词作品及文艺理论著述。主要剧作有《闯王进京》《正气歌》《宝烛记》《明镜记》《白云鄂博》等。他主编的《中国京剧史》获“五个一精品工程奖”、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曲波,山东龙口人,1940年进入胶东公学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报社任记者,后担任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大队长,随部队渡渤海,前往东北开辟解放区。1956年,他创作完成《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961年开始发表《山呼海啸》;1976年创作《戎萼碑》;1979年出版长篇小说《乔隆飚》。这一时期的校友作家还有黎明、张弓弩、张彦平、宋协周、江波、孙波、牟崇光、于良志、曲一凡、孔林等十多人,形成了这一时期蔚为壮观的学子作家阵容。

桂廷先生对鲁东大学继往开来的后起之秀更是充满自豪,浓墨重彩的记叙让人钦佩不已。

烟台师专与烟台师范学院时期的代表作家非萧平莫属。萧平原名宋萧平,山东乳山人,烟台师专中文系主任、烟台师范学院首任院长,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1954年发表处女作《海滨的孩子》,获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亚洲儿童文学选集;1978年,《墓场与鲜花》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翡翠鹦鹉》获百花奖;结集出版了《萧平小说集》和《萧平作品精选》。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曾在鲁东大学召开的纪念萧平文学创作50周年研讨会上,欣然为鲁东大学题词“人杰校灵”。

1978年后,鲁东大学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新高峰。作为学子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鲁东大学78级学生、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张炜在校学习期间就创办了文学刊物《贝壳》,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古船》入选“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九月寓言》被评为20世纪“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450万字的《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先后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种文字。另一位代表人物、烟台市作协原主席矫健曾经回忆说:“1979年,我考入烟台师院中文系,有幸邂逅一批同学,志同道合,激情洋溢,写小说、办刊物,狂做作家梦!”矫健著有长篇小说《河魂》《天良》《红印花》等,《红印花》获1998年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中短篇小说作品《老霜的苦闷》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人仓》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7年他担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首席策划,其小说《天局》被引用。

今天,“鲁大作家群”这个称呼在胶东半岛上早已家喻户晓。改革开放以来,鲁东大学陆续涌现出萧平、张炜、矫健、滕锦平、曲波(1970年生人)、綦国瑞、李尚通、马海春等30多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培养摇篮。进入新时代,鲁东大学文学脉搏绵延相续,文学创作势头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瓦当、周燊、戚成、戴日强、白云等一大批文学新锐,正扛起作家群的猎猎旌旗。另有一部分鲁大文学新人如张秀珩、李芳苓、张承光、肖冰、赵建新、胡非子、张云霄、许建中、尹黎云、阿一、刘忠波等的文学佳作,行将越来越多地展现在鲁大文学馆。还有鲁大兼职教授张期鹏、张洪浩、王秀梅等部分驻校作家,近些年也不约而同地加盟鲁大作家群。

桂廷先生对鲁东大学的学者队伍也赞赏有加,推崇备至,各有所长的代表性学者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

鲁东大学有一支致力于齐鲁文化和胶东文化研究的学者队伍,王志民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王志民,淄博人,鲁东大学杰出校友,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由他主撰的《齐文化概论》《齐文化论稿》《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先秦儒学与齐鲁文化》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第一本”。“近20年间,他以博学多识和学术远见全面谋划布局齐鲁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规划,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攻关课题。”他主编了《齐文化丛书》(共44种)、《齐鲁文化通史》(共8卷)、《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共100种)等,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及两次特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还有在剑桥大学任教的袁博平,是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剑桥院士;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李存修,他的第40部散文集《行走南半球》今年初刚问世,有5篇散文被选入大学、中学课本;民俗学家、散文家山曼(单丕艮)的《解放区民俗》《山东居住民俗》《中国民俗通志·生产民俗志(北方卷)》《齐鲁乡语谈》《山曼散文集》等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在国内颇具影响;史学专家李衡眉的《大学礼仪概论》《大学道德概论》《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国公民道德礼仪读本》《干部历史读本》在社会上深受欢迎和好评;还有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散文名家孙为刚,为时代放歌、获40余项省级以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的著名词作家曲波(1970年生人),全国篮球赛的“大法官”朱体荃,全国优秀教师王至正、孟兆国,带领鲁东大学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党委书记毕宪顺等等,这里难以一一尽叙。

翻阅《回望鲁大时空》,我仿佛听到坚持创新发展的鲁东大学师生不断前进的铿锵脚步声。他们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进发,一座人才济济、成就斐然的学术文化殿堂呼之欲出。

正如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在本书序言中所言:“进入新时代,鲁东大学没有停下文学传承的脚步。学校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元素,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时光如白驹过隙,95年过去了,当年的简陋的二乡师、胶东公学早已发展成现代化的鲁东大学。那些曾在战火中坚守的教室,已变成了今日设备齐全的教学楼;那些曾冒着生命危险传播革命火种的教师们,他们的精神已融进这里的每一间讲堂和校园。

最后,说道说道我的老友、本书作者桂廷先生。他是鲁东大学资深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校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外事处处长及法国孔子学院院长等职。退休后,他热心从事校史研究与文化传播工作。他的纪实散文集《回望鲁大时空》共计33万字,收录了他近三年写下的56篇文章。其中30余篇是写二乡师、胶东公学时期的历史人物,不仅填补了鲁东大学校史的空白,也为胶东地区革命历史特别是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历史提供了翔实资料,让人读后不仅可以重温历史,也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尘埃被洗涤一空。

(燕台石)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