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逐鹿》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读者生动地呈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胶东保卫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注重新史料的挖掘,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呈现,让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加鲜活感人。
作者金延铭自2013年6月受聘担任胶东红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组组长时就开始查阅资料,前后长达10年,深度挖掘了鲜少有人关注的档案资料。例如胶东地区地方武装的作战记录,这些记录详细记载了每次战斗的时间、地点、参战人数及战术运用。与以往对主力部队作战的描述重点不同的是,这些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地方武装在胶东保卫战中的关键作用。作者还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展现了包括支前民工、民兵等的回忆录。我们从中了解到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如百姓如何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妇女们如何赶制军鞋、照顾伤员。这些一手史料,为我们了解胶东保卫战增添了温情与真实感。
《半岛逐鹿》全方位展现了胶东地区的红色文化。从军队方面看,既详细描述了正规部队在战场上的英勇冲锋,如孟良崮战役后,部队在胶东地区的战略调整与战斗部署,也细致刻画了地方武装力量凭借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地雷战的场景。在民众参与上,书中呈现了胶东百姓踊跃支前的场景。农民们推着小车送粮食和弹药,青年人积极参军,为保卫家乡和革命胜利贡献力量。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胶东地区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在鼓舞士气、传播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文化现象,读者能感受到胶东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的凝聚力。
《半岛逐鹿》从战争背景、战斗过程到战后重建,完整地呈现了胶东保卫战的面貌。它不仅是对战争的简单记录,更是对胶东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坚定忠诚、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使读者对胶东红色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半岛逐鹿》从国际视野描述了美军登陆烟台、威海、青岛的不同结果,为这场国内战争呈现了更为广阔的国际维度,成为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国际关系与中国立场的一扇窗口。
书中提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妄图染指胶东半岛。然而,美军登陆烟台和威海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像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其撰著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所写的那样:“美国人在烟台低下了头。”
与烟台、威海的抗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的情况。1945年10月,美军在青岛登陆并盘踞4年之久,后在1949年选择撤离。此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势已不可阻挡。
《半岛逐鹿》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生动呈现,揭示出国际势力在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国内政的深度干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为捍卫国家主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美军在烟台、威海、青岛的不同遭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掌握自己命运的艰难历程,让读者在阅读胶东保卫战的故事时,能够深刻感受到国际风云变幻对本土战争走向的深远影响。
总之,《半岛逐鹿》通过新史料挖掘和全景式呈现胶东红色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胶东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大门。它既是对胶东参军多、烈士多、支前多、南下干部多、奉献多的礼赞,也为红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新方法——在考证中求真,在叙事中求活,在传承中求新。《半岛逐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孟军)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