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馅儿的变迁

烟台日报 2025-11-20 13:25

一年一度的立冬节气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的眼前,忽然想起婆婆经常说的那句话:“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年立冬,婆婆都要念叨这句在烟台流传了很久的老话,我也鹦鹉学舌似的学会了。今天,窗外的北风刮得正紧,而我却在家里忙活得额头直冒汗——要包全家人的立冬饺子。自己和面、自己擀皮,自己剁馅,一个人忙得团团转。

记得1985年的立冬时节,我还是刚嫁到芝罘区不久的新媳妇。婆婆悄悄把我拉到厨房说:“凤英啊,去买一斤肉、一斤韭菜,咱们吃饺子。”她捏着皱巴巴的肉票和钱递给我,我在供应站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婆婆反复交代说:“肉要肥瘦相间的,多要点肥的——油水足,解馋又耐饿。”这是当时婆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数人家追求的标准,那时候买肉都是要肥一点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的饺子,还是绿得有点晃眼。薄薄的面皮裹着满满的韭菜,美其名曰“薄皮大馅”,肉星子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婆婆先给大哥盛了满满一碗:“多吃点,冬天才不怕冷。”轮到我和丈夫时,饺子已经没那么多了,我们两个人盛了半盘。等婆婆自己端碗时,里面只剩下十来个。

“妈,您能吃饱吗?”我记得自己这样问了一句。婆婆摆摆手说:“够啦,年纪大了吃不多。”我知道,那是婆婆舍不得吃呀。她一辈子先人后己,习惯了。

这样的绿饺子,一吃就是好几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家人的工资涨了,婆婆才舍得说:“凤英,买2斤肉,半斤韭菜。”我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一辈子勤俭持家的婆婆笑着解释:“现在日子好了,让孩子们吃点实在的。赶快去买吧。”

那年立冬的饺子,个个圆滚滚得像小肉丸。偶尔煮破一个,沉在锅底还是个完整的肉丸子。上夜大的小叔子一口气吃了30多个,抹着嘴说:“这才叫饺子!”那心满意足的样子,令我至今难忘。婆婆看着空了的盘子,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纹路。

变化来得悄无声息,却又实实在在。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三个立冬,婆婆神秘地把我叫到跟前:“听说现在时兴吃鲅鱼饺子,咱们也尝尝鲜。你去买两条新鲜的鲅鱼,回来包饺子吃。”

我起了个大早去码头,挑了两条最新鲜的鲅鱼。刮鳞、剔骨、剁馅,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婆婆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提醒:“多放点五花肉,鲅鱼馅不肥不香。”中午,热腾腾的鲅鱼饺子端上桌,咬一口,鲜美的汤汁就流了出来。婆婆细细品着,忽然感慨:“以前总觉得饺子有肉就是好的,现在才知道,这鱼馅的饺子比肉馅的还鲜。”她满足的感觉溢于言表。

日子就像锅里的饺子,翻滚着向前。不经意间婆婆80岁了,不方便自己生活,于是搬来和我们同住。立冬前一天,我扶着婆婆在阳台晒太阳,随口问:“妈,明天立冬,咱们吃牛肉饺子怎么样?”婆婆眯着眼笑了:“好啊,傻子才不喜欢呢。”说完自己先乐了,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

那是我第一次在婆婆家做牛肉馅饺子。我特意选了牛上脑,剁馅时加了点洋葱去腥。婆婆吃了12个饺子,破天荒地没喊饱——要知道,自从年纪大了,她很少吃过10个以上的饺子。我们家饺子大,她平时吃八九个就够了。

我最难忘的是婆婆90岁生日那天。老人拉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似的撒娇:“凤英,我听说现在吃羊肉饺子补身子,咱们立冬就吃这个好不好?”

我二话不说,跑了三个市场才买到满意的羊肉。回来时,婆婆正坐在窗前打盹,阳光把她的白发镀成了金色。我把羊肉绞成馅,放了一点儿香菜,还有一点胡萝卜碎,然后和面,包的饺子又小又精致,像是一只只小燕子。那一次的羊肉饺子,全家人都放开肚子随便吃,我不由地想:这一碗小小的饺子里,装着的何止是馅料的变化?它简直是百姓生活变化的缩影。如今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羊肉饺子也能吃到饱了。

又过了两年,不到立冬的日子,婆婆就走了,她再也吃不上立冬的饺子了,但我家的立冬饺子宴却延续了下来。今年,我早早备好了羊肉——这是婆婆生前最爱吃的馅儿。和面时,我仿佛还能听见婆婆在耳边说:“面要软一点,老了牙口不好。”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要是她还能吃上立冬的饺子那该多好啊!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开着,一个个白胖的饺子在翻滚着。我捞起一个尝了尝,就是这个味道——40年时光熬煮出的幸福生活的味道。40年光阴虽然把新媳妇变成了孙子的奶奶,生活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凤英)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