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长假,我的朋友从河南驱车来烟台旅行,住在我父母的老房子里。老房子位于南洪街北邻,名曰“留余胡同”。我嘱咐朋友,一定要去南洪街尽情地觅食,充分体会烟台的人间烟火气。
一提到南洪街,我的思绪不自觉地就被拉回了30多年前。1992年,升入初中的我从招远这个小城市来到了烟台。第一次去南洪街,是跟着妈妈去买菜。妈妈下午下班后,带我走进南洪街。看到熙熙攘攘买菜的市民,从小城市来的我忍不住问道:“傍晚还有人赶集?”妈妈说:“这不是集,这是卖菜的地方,一整天都有人卖。不过现在已经是傍晚了,很快也要收摊了。”如此,我第一次刷新了认知——蔬菜不是只有在集上可以买到,南洪街可以随时买到菜。
开学之后,我每天都要路过南洪街去烟台二中上学。慢慢地,我摸准了她的“脉”。中段的位置有个出摊卖得利斯火腿的阿姨,5块钱一个火腿,老妈隔一段时间就会买一个;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个叔叔站在路中央售卖天津蒜蓉辣酱,老妈也会隔三岔五地买一包,大蒜的冲劲很足。老爸常常光顾的,是一个卖玉米面大饼子的摊位,大饼子比手掌还大,金黄色的,饼底是棕色的硬饹馇。南北向的四德街上有烤羊肉串的,每天路过时总能闻到里面飘出阵阵的烤肉香味,挑战着我饿得咕噜噜的肚子。南北向的掖平街上,还有一家开在小平房里的小书店,里面摆着我喜欢的台湾作家三毛的书。每次攒够了一点零花钱,我就去买一本。也不知道用了一年还是两年,我慢慢地看完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温柔的夜》。三毛在书中描绘了丰富而有趣的生活,极大地吸引着我这个初中生。我总想象着,什么时候可以像她一样潇洒地漫步天涯!
初中四年,转瞬即逝。也许因为高中三年的学习太过紧张,也许因为每天披星戴月地早出晚归,现在回想起来,一点也想不起来高中的时候南洪街是什么样子。日子如此匆匆地过去,像朱自清笔下所写的一样“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小小的日子融入时间的洪流,竟然未曾留下些许回忆的浪花。
考上大学后,寒暑假给我带来了生活中最惬意的喘息。于是,关于南洪街的记忆,又生动了起来。每次回烟台,必然会有南洪街东头的八珍烧鸡、西头的大刘凉皮和中段的麻辣鸡和炒焖子,这些是我来这儿必吃的美食。
慢慢地,南洪街丰富了起来。东头开了服装店、鲜花店和各种专卖店。每每有顾客在店里试穿衣服,我总是会用眼角的余光去悄悄欣赏那婀娜的身姿和雅韵十足的气质。南洪街西段的三仙胡同里,不知何时开了很多时尚小店,往南走就是南大街购物城。这里曾经是青春期女孩的时尚打卡地,满足了我对青春着装和打扮的一切期待!
进入千禧年,不知不觉间,南洪街上的奶茶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了一家又一家。这是充满时代印记的饮食选择。好像在2003年前后,南洪街上一度开了好多家鸭货店,售卖的鸭脖、鸭肠和鸭翅让吃货们欲罢不能。南洪街上的风向标,好像国际大都市的流行时装一样,总是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这里的烟火气是一直在的。各种小吃店的店面虽然不大,却总是充满特色且干净整洁。我想,这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是老百姓生活日益幸福、文明的体现。
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初一的小丫头,变成了现如今初一小丫头的妈妈。白驹过隙,我可以从容淡定地用“30年前”作为回忆的开篇语了!现如今,站在南洪街,北边不远处是大悦城,南边不远处是万达广场和金街;西边不远处是振华商厦。在高楼的环抱、大型商业体的拥围之下,我们还有这样一条热闹、拥挤却不失时尚的街道,何其幸哉。从当初我和妈妈推着自行车从东走到西,到现在车来车往、商铺林立,南洪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有些东西没有改变。变,是一种创新,是一种突破,也是一份惊喜;不变,是一种坚持,是一种驻守,也是一份凝望。南洪街,变的是各种美味、各种特色小店和它们带来的喜悦;不变的是经久不息的烟火气,这是别处所没有的。生活的美好,总在不经意之间留存和传递。于我而言,南洪街已经在生命中走过了30多年,曾经的拥有,是一份长长久久的留存;现在的传递,是一份真真实实的体验;未来的展望,是一份源源不断的期待。希望南洪街常变常新,勿急勿躁;也希望南洪街继续沉淀,勿忘勿失。
(姜华)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