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开展法治为民实事推荐评选活动,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法治工作措施。烟台法院推进法官指导调解、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打造自贸区法庭等3个项目成功入选。
今日,推出“法治为民实事”系列解读之二——栖霞市法院《“苹果法庭”,让红苹果成为老百姓的金苹果》。
工作开展意义
作为驰名中外的“中国苹果之都”“世界苹果之城”,栖霞是全国苹果优势主产区,年产量达210万吨,品牌价值达75.36亿元,稳居全国苹果县域之首,农民80%的收入都来源于苹果种植,因此,苹果也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但伴随着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涉果业类纠纷也成为栖霞法院民事纠纷领域的重点,年均受理案件占比达30%以上。为了给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司法服务,栖霞法院在党委政府和上级法院支持下,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的优势,打造了以桃村人民法庭为代表的“苹果法庭”,让大量纠纷化在源头、消在萌芽,形成了“源头预防为主、非诉机制挺进、法庭居中裁决”多元解纷新实践。

推进措施
(一)打造“红心聚栖”党建品牌,强化“堡垒型”人民法庭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建+队建+审判”一体推进。一是结合驻地胶东抗大、英灵山等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心聚栖”党建品牌,成立桃村法庭党支部,建立“党建+网络”“党建+学校”“党建+企业”等联动机制,实现党员共育、服务共抓、优势互补。二是根据辖区农村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的特点,设立“党员服务先锋岗”,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一次性”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众,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帮助。三是按照“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要求,设置速裁、精审两个团队,实现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2025年以来速裁团队审结案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近八成,诉讼效率大幅提升。
(二)打造“法护‘苹’安”司法服务品牌,强化“服务型”人民法庭建设。立足服务辖区果农司法需求实际,打造特色“苹果法庭”,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司法服务。一是完善机制建设,出台《关于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十项措施》,总结提炼“用心提前介入摸底、用情化解对立情绪、用理促成协商调解、用法确保调解落地”的苹果调解四步工作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关于打造“苹果法庭”的调研报告》。二是完善“全周期”服务,紧盯苹果采摘、交易等产业黄金节点开设“苹果法律培训班”,指导果农签订规范合同。苹果收购季节,在镇街、苹果交易市场设立法官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突发性矛盾纠纷。依托镇街矛调中心设立果业纠纷调解室,70%以上的涉果业纠纷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三是建立“法企对接”机制,持续做好助力果企发展工作,编制《苹果企业风险防范问答手册》《苹果企业常见典型案例》等宣传手册,帮助企业预防法律风险,依法诚信经营。
(三)依托“心平‘栖’和”多元解纷品牌,强化“治理型”人民法庭建设。推动法庭职能由“审判为主”向“审判和参与治理并重”转变,促进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及时向驻地党委汇报多发性、类型化纠纷,建立共同分析、研判、处理机制。二是与镇矛调中心建立衔接协同机制,与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联合化解机制,对可能激化矛盾或者引发“民转刑”等恶性案件建立涉稳案件判后移送机制和双向预警通报机制,最大限度将各类风险防范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三是结合案件审判实际,定期分析总结,发送司法建议,促进基层治理。
03
实际成效
一是基层“枫”景更美。通过开展法律辅导、多元调解、巡回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更加畅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多元化解成效更加明显,大量矛盾纠纷在萌芽和诉前得到化解,实现“枫桥经验”落地生根,2024年被省法院认定为“枫桥式人民法庭”。

二是社会认可度更高。先后参与《走近一线法官》《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官普法到田间》等省级以上栏目录制,相关工作做法被《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人民法治》等央级媒体刊发报道,省法院院长霍敏等省市领导到桃村法庭调研时均给予充分肯定。“苹果法庭”成为烟台法院系统在特色化人民法庭打造方面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是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通过“多元解纷推动诉前服务接好力、下沉审判力量推动诉中服务送上门,案件回访推动诉后服务不松懈”的闭环服务,法庭各项质效指标在全省法院基层法庭中均处于领先位置,真正将“如我在诉”和“案结事了”做到了实处,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新时代司法的力量和温度。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