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设计简单便捷的“要素式执行申请书”可以为手部残疾的申请执行人带来怎样的便利?
前进一步,是被逼无奈的被执行人;后退一步,是处境艰难的申请执行人,面对“两难”境地,执行法官又该如何抉择呢?
近日,福山法院通过高效执行,成功化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为一名不识字且手部残疾的申请执行人追讨了急需的手术治疗费用。
本案中,一份设计科学的“要素式执行申请书”有效降低了特殊群体的维权门槛,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手部残疾受限制
“要素式执行申请书”来帮忙
申请执行人侯某与被执行人罗某因民间借贷发生纠纷,经福山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还款协议:罗某自愿偿还侯某借款本金16000元,于2025年4月20日前一次性付清,如被告未按期足额给付,原告可就剩余全部未付款项及违约金2000元申请强制执行。
然而,调解书生效后,罗某并未如约履行,无奈之下,侯某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第一个现实难题便摆在了面前:
申请执行人侯某不识字,且在工作中不幸发生意外,双手均有手指缺损(各三根),书写能力受限,填写传统的文字叙述式申请书极为不便。
执行立案法官了解到侯某的特殊情况后,及时指导其使用“要素式执行申请书”。
该申请书采用表格化、要素化的形式,将申请人信息、被执行人信息、执行依据信息、申请执行事项等关键信息分栏列明,申请人只需在对应栏目中填写核心内容或勾选选项即可,大幅降低了书写难度和文字量。
对于侯某而言,这份设计人性化的申请书如同“及时雨”,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辅助下,他通过简单填写、勾选的方式,快速、准确地完成了申请材料的提交,确保执行程序顺利启动。
小小的一张表格,有效消除了特殊群体参与诉讼活动的障碍,体现了司法便民的深度与精度。
双方皆陷困境
法官直面“两难”考题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承办法官发现情况比预想的更为复杂。
一方面,申请执行人侯某亟待该笔案款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医院已多次催促,资金若再不到位将面临停止治疗的紧急情况;
另一方面,经传唤到庭的被执行人罗某,虽有意履行,但实际经济状况极其困难,自身负债高达数十万元,且家中尚有重病母亲需赡养和支付医疗费,确无立即、一次性偿还的能力。
考虑到本案的被执行人罗某此时艰难的处境,其本人也并非没有履行的意愿,执行法官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
执行法官多次组织双方沟通,想看看能否寻找到破解这“两难”境地的方法。
最终,在法官的多次努力下,侯某自愿作出部分金额让步,罗某表示会想办法筹措资金,尽快履行。
款项到位传递温暖
司法为民落实处
当法官把执行款交到侯某手中时,侯某激动不已。
罗某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这笔钱及时支付了医疗费用,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该起纠纷最终以执行完毕的方式圆满解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这起案件的圆满执结,既是“要素式执行申请书”赋能司法服务的生动实践——通过简化申请流程、明确核心要素,有效降低了特殊群体的司法求助门槛,让其诉权得到充分保障;更是执行法官践行“如我在执”司法理念的鲜活注脚。
法官办案不能只盯着案子本身,更要透过案件看见当事人的苦难,要不断创优办案方式、用尽各种方法、倾注大量精力,找到平衡双方利益的最优解决方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到法律公正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情与关怀。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