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月初起,北方开海了,活蹦乱跳的鱼虾随着欢腾的浪花涌上了大大小小的码头。渔禁四个月,海边的人们如同馋嘴的猫,嘬着鼻子不停地吮吸海风送来的腥鲜,早就急不可耐了。
短视频中,大厨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厨艺,刀鱼、鲅鱼、鲳鱼、鳎目鱼等名目繁多的海鲜,颠勺之间,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有位十分活跃的“孙记老汤馄饨”掌勺人,操着一口浓浓的蓬莱乡音,不断地介绍着各类鲜鱼的不同烹饪技法,时不时还会来上几句文气的表述,显得有些滑稽。不过收尾时突然反转,那句土得掉渣的“老板正了”,顿时让人感到亲切。
然而,人们耳熟能详的“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却没有从他们的嘴巴里说出来。其实在我的业余水准的烹调体会中,早就觉得这话不具备普适性,由此想起件往事。

资料图 文图无关
大概是1993年秋天,邓刚先生浮海南游,卢万成先生在芝罘岛上的渔家酒楼“望海鲜”为其把盏接风。他们皆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写海蜚声文坛的名作家,分别位居黄渤海两岸,邓刚在北边的大连,卢万成在南边的烟台。
初识邓刚,缘于1983年第五期的《上海文学》,那上面刊载了他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这两代弄潮儿,在寒冷、激流、风浪、暗礁和鲨鱼的生死考验面前,从最初的暗自较劲变为了彼此欣赏,让人体味到了海洋的宽广和迷人。后来他陆续发表的《龙兵过》《瘦龙岛》《金色的海浪在跃动》《芦花虾》等海味浓郁且风格迥异的作品,则延续了《迷人的海》的主题,持续带给读者强烈的“生命力”震撼。
卢万成乃本土作家,与我亦师亦友,他的小说耳熟能详。在《北海潮》《渔家傲》《男人的海》《木罗鱼之火》《豹子江之声》《观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中,硬汉式的赶海人、诚实本分的老渔民、苦苦挣扎的渔寡妇、铁骨铮铮的流浪汉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他的《芝罘旧夕阳》虽然没有直接写海,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海边小城,他熟悉那里的每一条街巷,还有那海风中的咸腥。
二
那次接风宴,笔者有幸忝列末座。席间自然是各路海鲜,邓刚感到亲切,说这里与大连獐子岛上的馆子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两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不仅是食客,也是业余烹饪高手,不知怎么就谈论起了陆文夫先生那篇著名小说《美食家》,交流起了自己的烹饪体会。
黑鱼焖豆腐上桌后,我插话道:常言说“千滚豆腐万滚鱼”,我觉得这话不太靠谱,若是鲜豆腐长时间咕嘟嘟地在锅里滚,一定会布满蜂窝眼,如同冻豆腐一般,本色尽失。
老卢说有道理,你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豆腐》,南北东西,豆腐的各式各样的制作和烹调方式几乎写遍了,真正言及“千滚”的,只有文火慢炖的“砂锅豆腐”。
如今北方的馆子里,这道菜肴中,豆腐前面大都添加了个“老”字。这个前缀易生歧义,让人以为炖的时间长了,就成了老豆腐,其实不然。汪先生说,这个“老”字是相对豆腐脑或南豆腐而言。“千滚豆腐”说到底是为了便于入味儿,其实只要将豆腐掰成不规则状,不要切得溜光水滑,味道自然就吸附进去了,未必需要“千滚”。更多的时候,豆腐还是以鲜嫩为美,这样才适合大多数人的口感。
邓刚说,鱼亦如此。海鲜的特点也是鲜嫩,鱼若万滚,肉质也易发柴。真正需要千滚万滚的,乃红烧或是清炖的猪牛羊肉及鸡鸭鹅,尤其是其中的筋头巴脑,时间短了还真是咬不动。
沿海沿江,无论海水鱼还是淡水鱼,火候的掌握大同小异。粤菜谱系的清蒸石斑鱼,上屉后十分八分钟就要出锅,时间稍长就老了。淮扬菜中的清蒸鲈鱼,有人甚至在沸水中烫一下就差不多了。咱们黄渤海一带的酱焖鱼也一样,焖个七八分钟足矣!体量大的品种,加工时往往要抹成薄片,就是怕焖得太久口感不好了。烹饪讲究的是火候,其实万物皆然,都有个度的把握,过犹不及。
如此想来,一些传统的观念,限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用今天更加科学的方法检验,很多都存在瑕疵甚至是错误,一味盲从甚或奉为圭臬则成为笑柄。
三
我的熟人中,有两位理工科背景的女性,都是恢复高考初期入学的,智商一流。不过其中一位却对味精极为恐惧,大力向我推荐鸡精,然而她却没有搞清楚味精究竟为何物?
19世纪中叶,德国人雷特豪在小麦面筋中首次分离获得了谷氨酸;1908年,日本人池田菊苗又从海带中分离出了该类物质,而且发现谷氨酸中的钠盐具有鲜味,第二年开始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味精由此诞生,如今则多以谷物类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纯生产。
后来由于有过味精不安全的报道,不少人畏之若虎,其实是缺乏依据的。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对味精的安全性进行过深入研究,证明其有益于人体健康。若非如此,谷氨酸钠也不会大行其道。其实如今你就是想躲也躲不掉,譬如酱油、豆瓣酱、榨菜、火腿、方便面甚至炒瓜子,都是以其作为“鲜味之源”的。
我对那位朋友说,你仔细看看鸡精的配料表,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至少占40%,此外则为食盐、白糖,以及鸡肉粉、鸡味香精和辛香料等。鸡肉粉是从鸡肉汁液中加工提取的,在鸡精中的含量少之又少,否则就不会添加鸡味香精了。那种增味剂恰恰是所谓高科技狠活,非天然成分。
当然现代食物链上,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标准,也无大碍。不过我还是愿意选用味精,起码它的成分纯粹单一,无非就是从玉米或是大米中提取的。
喜欢鸡精无可非议,但是其中若无谷氨酸钠的骨干作用,鸡精恐怕就没有鸡精的味道了,噱头还在那个“鸡”字。这个名号用得讲究,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想想鸡汤的鲜美和鸡肉的嫩滑爽口,许多人自然就对鸡精趋之若鹜,殊不知那里面几乎没有鸡的成分。
与味精相比,若再考虑用量的因素,鸡精的价格要高出好几倍。当然不差钱倒也无妨。
四
如今的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也令人头痛。另一位热情的女性向我推荐了“蔬果净”,成分表中,赫然标明皆为食品级原料。
蔬果农药大都为脂溶性的,因为水溶性的略有风雨就流失了,难以起到长期杀虫的效果。脂溶性的则历久不衰,成本低廉且收效显著,但是去除农药残留又成为难题,仅仅依靠清水冲洗是难以去掉的。
食品安全学者刘春光告诉我们,研究表明,若想尽可能达到安全目的,碳酸钠,也就是通常说的苏打或谓纯碱,以及弱碱性的碳酸氢钠,或曰小苏打稀释后浸泡蔬果十五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效果就不错,当然氯化钠(食盐)稀释也有差不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冷焯或是热焯,90%以上的农药残留都可以去除。如果是根茎类的蔬菜,去皮则是最好的办法。
我笑着挖苦那位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女性,说别人倒也罢了,以汝之专业背景向我宣传蔬果净,莫不是转行搞推销了?其实,她是被那些原料中十分唬人的植物提取物吸引了,我不敢说它们没有去除脂溶性农药的功效,想来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食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些成分,剩下那一大堆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产品的价格。
余乃布衣,习惯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儿。功效差不多的情况下,既然食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舍此求彼?说到底,还是认知问题。
从烹饪中的“千滚豆腐万滚鱼”引发出诸多联想,似乎扯得有点远。不过,回归常识看似简单,其实任重道远。(小非)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