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在烟台旅游网红打卡地烟台山上拍照留念时,很多人没想到,烟台山上那老旧的领事馆,还是我们一批“特殊学子”们心中永远的打卡地。
有一天,贾俐敏老师通过手机软件的师生圈给我们发来信息,还发了她重游烟台山故地的照片。她说:“同学们好!非常感谢大家的问候和祝福,非常抱歉未及时一一回复,心里却始终没有忘记可爱的同学们。老师是前几天回烟台的,今天有机会和朋友去烟台山游玩,眼前浮现最多的是你们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是对如烟往事的回想。”
照片中的贾老师银发如新雪,嘴角还是那永远和善亲切的微笑,充满年轻人的朝气,很难与“古稀之年”这个年龄刻度联系在一起。照片的背景是海岸街视角的烟台山、上山路上的石墙三岔口、冬青廊尽头的石楠树、英国领事馆附属建筑的檐廊,这正是我们三十多年前的求学之路。

烟台山上的英国领事馆旧址资料图
一
1986年4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参加普通高考高中毕业生的通知》,首次允许电大通过高考统招计划录取高中毕业生,开设普通专科班。我在1987年参加高考之后,有幸成为该项政策的受益者,成为第二届国家高考计划内招生的电大全日制学生,进入烟台广播电视大学社会科学系审计专业学习。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世界上最美的大学”——烟台山公园。
当时,我们学校在烟台山公园租借了两栋建筑,即英国旧领事馆官邸、英国旧领事馆附属建筑。旧领事馆官邸那边是英语系,我们是社会科学系,租用的是附属建筑,两处建筑之间隔着山顶广场。相对于坐落在路边的官邸,附属建筑这边则是群翠环抱,周边是冬青、草坪和雪松、洋槐、水杉,东面檐廊外,还有一排百年的银杏树,翠绿之间,点缀着石楠树,像高高举起的红色的伞。
我们的教室也很特别。第一个学期社会科学系只有三个班,其中一个是成人班,学生来自于企事业单位,有的已经是中层干部,虽然同校同届,但一入校他们自然就成了学长,他们的教室是在领事馆建筑旁边一排后建的平房里。另外两个是应届生班,我们是审计专业,另外一个班是财务管理专业。我们的教室,是领事馆南北两侧的檐廊(外廊)。1964年外交部收回旧领事馆建筑群产权之后,交给驻军使用,我们这座建筑曾被改造为部队招待所,外廊被完全封包起来,增加了室内使用面积。我们班在南面,属于“阳光房”,财管班在北侧,俯瞰大海,是“海景房”。檐廊下的教室比较狭长,放两行课桌,中间的过道也显局促。建筑里面的房间分别用作教研室、电教室、会议室等。东面的檐廊成为入户门厅,起到贯穿的作用。
南廊外的百年洋槐树上,挂着一截半米左右长的锈迹斑驳的铁轨,这是我们的课钟。自从我们在这里入学,除了周日和假期,烟台山上,烽火台下,每天都准时敲响上课、下课的钟声。因为是走读,所以开始感觉只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同学们大多是骑自行车,从各自家里出发,或者顺路叫上路伴,走到海岸路或者朝阳街,结伴的同学就会越来越多。上学的时候,沿着海岸路沐浴着朝阳在海鸥的伴飞下骑行。到了学校,阳光在芝罘湾的上空普照,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沿着教室外的石阶下去,是著名的景点惹浪亭,有时候我们就呆坐在石阶上,看着朝阳把整片芝罘湾染成琥珀色,波光粼粼。惊艳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放学的时候,放马下山就是朝阳街,那时候的街上行人不多,好像整条街都是属于我们的。朝阳街的新中国电影院是我们常去的,这里曾经是烟台最早的电影院——金城电影院。同学们放学后经常一起去看电影,而当时正是中国电影经历深刻变革的“破冰期”,许多在那时看过的电影至今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看一部上下集的长片,不巧的是电影院有一台电影放映机出了故障,只能放完一盘胶片之后停机换片,我们看十分钟的电影,就得休息三五分钟。结果本来不到3小时的电影我们看了4个多小时,回到家已经是下半夜了。
二
贾俐敏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是一位历史老师,因为暂时没有历史课的授课安排,她负责给我们上一门公共课程。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她虽不再继续给我们授课,但仍然是我们的班主任,直到我们毕业。其实贾老师一直没有忘记她的历史专业本行,她一直在做烟台近代史和烟台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在和我们的交流中,经常说起民族工业在烟台开埠之后的创业历史。这是我们学生时代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启蒙,是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的意外收获。后来贾老师调到烟台师范学院(现鲁东大学)历史系,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得偿所愿。
根据贾老师当年的介绍和我在后来对烟台山旧领事馆建筑群的了解,我发现我们这个廊檐下的教室还真的有很多故事,是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美国领事福勒曾在这里策划的营救传教士的行动。
英国领事馆是烟台山上最早建立的领事馆之一,1864年开始建造,1867年正式开馆。1896年至1924年,美国租用英国领事馆的这座附属建筑,在这里设立美国领事馆。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华北地区的外国传教士面临严重威胁,作为美国驻烟台领事,福勒主导了华北传教士的撤离计划。他租用了日本轮船“广谷丸号”,并协调各方力量实施营救。从1900年6月19日到7月4日,共有270多名传教士及其家属被成功转移至烟台。在这里,福勒领事同时组织了另一项营救行动:在登州传教士狄考文的请求下,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率“海圻号”战舰前往登州海岸,于7月1日将11名传教士及家属接至军舰避难,次日转至日本轮船“海安丸号”前往烟台。在这些被救人员中,就有后来创办《时代周刊》的亨利·卢斯。福勒的行动是庚子年华北规模最大的传教士撤离之一。
三
2017年,是我们电大入学30周年。我们特地邀请班主任贾俐敏老师参加,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返校”活动。大家还是一早从各自的家庭出发,到烟台山公园中我们的“檐廊教室”集合。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从毕业之后再也没来过烟台山的,站在烟台山公园的正门广场上,这里的变化让我们几乎找不到当年的记忆。35年前山上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大多破旧,部分被单位或居民占用,鲜少对外开放。如今领事馆建筑经修复后,已改造为烟台山历史文化博物馆、艺术画廊和咖啡馆,成为“万国建筑博览区”。唯有广场北侧的烟台山东路和路边的石墙,带我们走入往昔的记忆。
走到山腰的石墙三岔口,这里甚至能够把我们带到更久远场景,三岔口中间的那条斜向的小路,是通向“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从我们上小学开始,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徒步到这里祭扫革命先烈。右侧的道路向前不远,又是一个岔口,一边就是英国领事馆的官邸旧址,也就是当年我们电大英语系的所在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烟台啤酒文化博物馆和烟台剪纸博物馆;另一边是“冬青长廊”,这两条路都可以到达我们的“檐廊教室”。那天我走的是“冬青长廊”,两侧的冬青树冠虬结如拱,枝叶交错成光阴的隧道。我想这里是烟台山上唯一不用刻意去翻新的景观吧,多年来它几乎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变化。而这条“冬青长廊”据说有60多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回我们当年求学的地方,行走之间,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时光的回溯。
我们的“檐廊教室”已经拆除当年的封包,仿佛脱去了冬季的外套,恢复了领事馆外廊的原貌。整栋建筑已经改建为“中国三环锁具博物馆”,外廊上在我当年课桌的地方,还置立了一个大约是锁具形象的雕塑。我们在这里回忆着它当年的样子,感叹巨大的变化。当年领事馆西侧的平房已经拆除了,成为一个休闲的平台,那里有秋千和摇椅。那半截当作课钟的铁轨不见了,它应该真正地退休很多年了。老槐树还在,更加高大和茂密,仿佛它还收藏着当年我们上下课的钟声。
又是8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同学中的女生如今基本都已经退休,大家即将进入花甲之年。贾俐敏老师在发送重返烟台山“檐廊教室”照片之后,又给我们发送了一条较长的信息——
四十年后再上烟台山,脚步比记忆里沉重了许多。当年是推着自行车往山上跑,如今是气喘吁吁向山上挪。由而立之年到年逾古稀,山海如昨,涛声依旧,我则满头白发,一脸沧桑。站在当年教书的校舍前,如今已经改换了门庭。往事如烟,当年那些充满朝气的面孔,我的学生们,你们也已经年过半百,到知天命的年纪了吧?你们都好吧?
几十年前就有的冬青长廊,如今虬枝苍劲,遮天蔽日,不仅营造了烟台山的幽静,也守住了烟台山的古朴与典雅。
愿同学们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乐观豁达笑对人生。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我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也凑小诗一首,献给近40年来一直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班主任贾俐敏老师——
四十年前踏翠微,单车载梦逐鸥飞。重来杖履寻陈迹,满目苍藤掩旧扉。桃李江湖皆白首,风涛日夜浣青衣。冬青廊下深许愿:留取童心伴夕晖。
而我们背后那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既是殖民历史的实物见证,是烟台开埠史的见证,也是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李凯)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