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清邮局史话

烟海e家 2025-10-16 11:18

  一

  如果按照资历来论,评选哪个邮局可以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那么烟台的大清邮局在全国范围内毫不逊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批现代邮政诞生于五个城市,烟台赫然名列其中:当年清朝发行“大龙邮票”时,烟台是“五大首发城市”之一。

图片

烟台大清邮局旧址 

  在山东省的邮政历史上,烟台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76年3月20日,大清总理衙门奏请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光绪皇帝“依议”根据通商口岸划分邮界(区)时,烟台被划为山东省唯一的“正邮界”,设邮政总局,辖理界内各邮政分局。山东省首府济南那时得到的名义仅仅是“山东副邮界”,而多年后城市地位比烟台高了很多的青岛,当时尚没有正式进入大清邮政的一、二等邮局范围之内。它仅仅是设置在烟台的东海关的“胶州湾常关”,常年有海关派出人员收关税。同时期的威海海关,名称也是比青岛高了一格的“烟台东海关威海分关”。

  至清代末年,在“全国邮政辖区邮路表”中可见,“胶州邮政”已从烟台邮政中分置出来单独列位,还统领了当年的胶州、平度、即墨、高密、莒州,也就是现在的青岛、日照、临沂一些地区。

  即便如此,当时的烟台邮局管辖范围还是很大的,包括:烟台(现市区)、登州(现蓬莱)、黄县(现龙口)、莱州、沙河(现属莱州)、宁海(现牟平)、威海、文登、石岛、莱阳、潍县(现潍坊)、青州、邹平、周村、济南、泰安、蒙阴、沂州 (现临沂)、兖州、济宁、滕县(现滕州)。大半个山东包括省府都包含在辖区范围之内了。

  怎么旁边的胶州倒是不归属管理了呢?无他,是当时德国的势力强行割据所致。

  二

  清末,烟台成为山东半岛第一个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烟台港取代登州成为10个开放口岸之一。英国人迅速掌控了烟台海关的大权。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与总税务司协议,将各国使领馆邮件递送业务移交海关兼办的时候,烟台东海关立即设立了邮务办事处。平时邮件均由轮船代送。冬季天津港封冻则转陆路。北京那时开设的3条全国性送信长差邮路中,就有一条的终点是烟台(另外两条的终点是牛庄、镇江)。

  烟台邮政的地位由此显得格外重要。1868年中国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设立海务部,将中国沿海划分为南、北、中3个区段,北方区段总部就毫无争议地设于烟台东海关。北方区段总部全面分管渤海湾内航运、航标、测绘海图、稽查海上走私、邮务以及北方的烟台、天津、牛庄缉私舰艇管理和使用。1870年英国福开森公司则抢先在烟台山西侧建造专用码头“福开森码头”开始自行经营邮政业务。6年后,新建成的日本领事馆也正式开设邮政业务所对外办公。后来,德国、法国、俄罗斯等都相继“抢滩”烟台的“邮政高地”,办起了自己的“洋邮”。1878年大清开办现代邮政后,同年8月15日,烟台海关、太古洋行、怡和轮船公司等就抓紧同烟台招商局等制定了免费优先代运海关邮件的办法。

  直到1898年,烟台邮政的地位在山东都是不可撼动的。

  三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胶州湾,也自然觊觎到邮政业务。

  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明朝洪武年间设立山东海防“三大营”时,虽然现青岛区域内的即墨大营为统辖不少卫、所的军事重地“即墨营”(另外两座大营是“登州营”和“文登营”),但青岛仍然籍籍无名。直到明嘉靖年间,青岛才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明万历七年(1579),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其中的“青”就是指“青岛”。1891年6月14 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开始建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1919年,因要求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引发的五四运动,其直接导火索就是“还我青岛”——这也让青岛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城市之一。

  按建制算,烟台是1398年建制,比青岛早500多年;按照被迫开放的时间算,烟台1861年开放,也比青岛早30多年。然而,青岛发展速度和膨胀规模很快超过烟台,两座城市的地位也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在于胶济铁路的出现。1899年6月,德国政府发布命令,特许德国亚细亚银行建设由青岛经潍县(现潍坊市)至济南(包括博山支线)之铁路并营业。9月23日,胶济铁路由青岛向西修筑。11月,因高密县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抗德阻路武装斗争,铁路工程被迫停工几乎近一年。1904年6月1日,干线全长395.2公里的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与之不同的是,早就酝酿着修建烟(台)潍(县)铁路的英国人,却是在胶东沿线民众的反抗下,成为纸上谈兵。

  胶济铁路的作用在几年后就显现出来了,《宣统三年中国年鉴》记载:截止到1911年,中国北方海上的8条航线中,中转或终点在烟台的就有上海经烟台至天津,海参崴经大连到烟台,济南顺小清河出海再到烟台,烟台经牛庄到大连,烟台经营口到韩国仁川,安东(今丹东)经烟台到天津等6条。而经营这些航线的10家航运公司中,除了一家在上海、一家在当时的安东之外,其余的8家公司总部全部在烟台!胶济铁路出现之前,全国36个海关的出口额中,天津占3.3%,烟台却占3.9%,而青岛年出口额只占0.97%。

  《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中记载:烟台和青岛两港的1899年的贸易量百分比为92.72%和7.28%:青岛不到烟台的十分之一!而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天津至济南段的相继通车,让青岛港迅速崛起:铁路通车后两年,青岛海关税收以863430两白银超过了烟台海关税收的818322两白银。至1908年,青岛港的贸易量便正式超过了烟台港。

  城市经济总量的变化和贸易量的变化,加上德国人的殖民统治,让“胶州邮政”也加速了从“烟台邮政”脱离的过程。清政府于1899年在青岛单独设立了“胶州邮界总局”,但只能管理设在内地的10余个邮政分局的业务以及与德国邮局交换邮件。德国人则很快地于1901年起在青岛发行“胶州邮票”,邮资分中国境内、德国境内、外洋邮汇各国三种。“胶州邮政”彻底完成了从“烟台邮政”的分离过程。(尹浩洋)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