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追寻本质世界的取经之路

烟台日报 2025-10-17 13:34

刘广迎新著《西游略说》(新华出版社2025年7月版)出版。全书六章,每一章的小题目都嵌入了一个精巧的“非”字,将《西游记》从大众阅读的神话、志怪小说模式,上升到思辨模式。全书194小节,细入纹理、生动活泼地对西游的“人、物、地、事、理、神”进行了重绘,让人读起来别有生趣,令人深思。

玩着读:《西游略说》呈现给你一部成人童话

《西游记》是一本好玩儿的书,大家的接触方式也是偏好玩儿的:小人书、动画片等。以前老人嫌孩子皮也常常说其“猴里猴气”!这个猴,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就是孙悟空孙猴子。大闹天宫、大斗东海龙王、穿越火焰山等,其中不乏神怪、妖风、孩儿气,最终凝聚成了尘世万象、人间风物。是的,我们这一代被散养的青少年,小时候谁没拿过木头杆子的金箍棒?谁没有幻想着自己能有72变,一个筋斗翻出这个地球?

在刘广迎笔下,“官二代、佛二代”唐僧一无所有,但有坚定和慈悲。孙悟空是无父母的石头孩子,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的,受到过很多蔑视,屡次受处分,被施以酷刑,还被判处过死刑,好在执行未遂。但在生活的暴击下,孙悟空的本领越来越大。眼见喜与身本忧等六个“毛贼”,对应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知事物的通道。精细鬼和伶俐虫是过于精细即为鬼,十分伶俐便成虫。刁钻古怪与古怪刁钻是邪念生、性命丢,邪念止、性命保。国王们分明是被妖精骗了,可他们却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刘广迎说,《西游记》里,人很少,基本上都是妖精、神仙、道佛,但为什么不是人帮人,而是妖精、神仙在帮人?因为一念菩萨,一念妖精。绝大多数人都是徒有人的外表,却尽失人的本真;绝大多数人认识不到自己不是人,却又觉得别人不是人。

在刘广迎细腻的笔下,这些“西游人物”被精致描绘,好像一个个有趣的精灵,却又蕴含了很深的道理。作者对《西游记》里打打杀杀的故事、对唐僧师徒所遇的一难又一难进行分析之后,都有点睛之总结:《双叉岭与两界山》一节说,利益是一把利剑,失去了道的护佑,它会把人削得面目全非;智慧生命,只要一“躺平”,就失去智慧了。这就是不变的道,也是不确定性世界的确定性。

神话说,说神话。《西游记》里妖魔鬼怪很多,但通篇没有“鬼”话。所以,几乎所有读者都是笑着看这本书的。除了大多数小男孩想当那个能力无限、想象空间无限的孙悟空外,几乎没有人会把自己读成唐僧、读成猪八戒、读成牛魔王……在这部作品中,大家更像是处在第三方位置的观众,去面对这些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又成了读者的再创作,让《西游记》的好玩儿在暗藏的嬉嬉笑笑中,消融到自己的内心里。

想着读:《西游略说》给你足够的深度思考

《西游略说》虽然“略”,却是一次对《西游记》的深加工。让这次深加工独显风味的地方,首先是刘广迎对西游精神体系的解析。从思想上,《西游记》所蕴含的佛学体系,就是要寻找本质世界。按照佛陀的不住相的说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就拿当前的量子力学的最新观点,一切都是虚拟的,似乎也证明了这个道理。那么,世界真的没有本质么?

答案是一定是有本质世界存在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距离本质世界这么远,以至于佛陀都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法非非法呢?问题出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下,似乎一直努力想给这个世界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从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能力看,超过98%的电磁波频谱和声波信息处于人类的感知盲区。这说明,我们感知的东西,不足以让我们感受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本质世界。

因此,所谓的虚空其实和“小”是紧密相连的。但即便再小,也是一种本质的存在。这样,人类世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让我们感受到本质小到被忽略的“空”和“无”,但即便再小也不是真的“空”和“无”。所以,佛陀说自己只是觉悟了的“人”,真是很了不起。因为人类的世界真的不是整个世界。我们距离本质世界还太遥远,甚至都没有任何对本质世界的描述能力。

融入了佛学思想的《西游记》,其实还是对这个世界的“小说”,“小说”加“略说”,就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中,儒家讲社会和道德、老子言道、佛陀说本质,儒家入世,道是规律,本质是终极追求。在通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就有了“取经”这个事情,这大概是《西游记》的思想骨干。《西游略说》的194小节,从六个维度,深层次探究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刘广迎精研佛学思想略说西游,并没有消减《西游记》蕴含的现实意义。众多变化,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不就是硅基生物吗?加上他无所不能的各种本领,作者赋予孙悟空AI说,使孙悟空从一个独有的文学形象,跳入新时代。孙悟空一念成妖一念成佛,从来都不是对人的异化,而是进化。近期《黑悟空》等题材的大热,暗合了这种心理。往深里想想,孙悟空悄无声息地带着《西游记》走入了新时代,融入了现实下每个人身上流淌的血液中。

抻着读:《西游略说》带你从猴性看佛性

佛性不是从人性、神性中抽离出来的,是在追寻本质的过程中所铸就的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上升到形而上层次的世界观、宇宙观,当然也包括人性观。和众生不同的是,孙悟空跳出了三千大千世界,在时间、空间里穿梭自如。整个《西游记》里,孙悟空是最为突出的形象。以往我们常常感叹吴承恩能够有如此的想象力,构画出孙悟空这种伟大的文学形象。通过阅读《西游略说》我们认识到,孙悟空和众多西游神怪和人物不仅仅是文学形象,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对未来世界的超前描绘。

“孙悟空与人工智能”里说:人类目前的智慧绝不是终极智慧。“虚拟现实”里讲到“四圣试禅心”就有菩萨搞出的虚拟世界。作者说:用念力任意创建现实,一念即生,一念即灭,随念生灭。在“天庭移动互联网”里,作者说:吴承恩想象的通信系统,起步就是以生物为介质的。这也将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西游略说》里的这些,不是旧事新解,而是说明一种规律,感慨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从来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还局限于现实的三维世界,还没有能力走出混沌和懵懂,但作者通过孙悟空等形象融合了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撕开了一条裂缝,让更高维度的世界中的一束光线照射进来。这束光照亮的不只是人性,而是给我们在大自然中展现一方思想之地,让我们能够从生命中析出人性,辩出善恶、悲喜、有无。毫无疑问,孙悟空等众神众妖众魔不是人类,但他更像是未来的超人,或者是未来的人类的模样。

一个孙悟空改变了文学,但一个孙悟空改变不了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官二代、佛二代”唐僧、天蓬元帅猪悟能、卷帘大将沙悟净以及众神、众妖、众魔,都是相爱相杀、互相成就。没有唐僧的坚定、慈悲,取经就不必经历十万八千里之迢迢,经受一难又一难。而这八十一难又是佛陀对唐僧师徒的考验,实际上是给他们以机会,使孙悟空得以收敛猴性、涵养佛性,跟着唐僧带领师弟最终蹚过通天河,到达雷音寺取得真经。

外在的考验和持续的内修,西游的过程将佛陀“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落到了唐僧师徒身上,也让读者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之浩渺,体会到“一沙一世界”的精微。一粒微尘有其大,大千世界有其小,西游之“人、物、地、事、理、神”,都是沙尘世界的纷纷扰扰、生生不息。说大,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大;说小,是以本质世界之大反衬出来的小。因此,不管我们的世界何其大,都是偏居本质世界和意义范畴之一隅。于本质世界,人类世界几近于无,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确实实实在在的有。

依托本质世界说话,需要我们跋涉十万八千里,经历八十一难,尚且远远不够。通过这种阅读和思考,人类之渺小,就能实实在在地抓在我们手中了。《西游略说》用23万字290多页的篇幅,主要说的应该就是这些。

(徐兴君)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