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笔者正在研读几本在全国富有影响的大部头散文理论著作和散文作品的大作,如《散文时代》《散文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散文文本细读》等,沉浸在阅读散文作品和散文写作技巧的氛围中,思考散文的写作规律,探讨散文的文体特征,为自己的散文写作充电。因为笔者当年报考中文系的初衷是想当作家,可大学毕业后踏上社会当了两年高中语文教师,很快被调进新闻单位,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
笔者退休后,已经同新闻写作断绝了关系,闲下来想写点散文和随笔之类的文章。
著名散文家贾平凹在其主编的《散文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繁荣的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诗歌和小说都得到了广泛充分的探索与实践,唯独散文领域一片落寞。”原因何在?他指出,关键在于“如何建设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散文写作,如何对散文文体做重新审美”。
中国著名女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铁凝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散文河里没规矩》,表明散文创作正处于探索徘徊状态,正在摸索前行。
恰在此时,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剑冰的理论专著《散文时代》出版问世,为新时代的散文创作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剑冰同志从事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富有指导意义,该书也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在该书的封面和封底,编者撰写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开宗明义:“散文是自由的、真情的、人性的、精神的。散文应是温软的、灵性的、朦胧的、质感的。它带给人的力量应是内部发出的,而不是表面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一篇散文中感受到心灵的关照,感受到温热的性情,感受到语言的张力与弹性,感受到文中溢放出的睿智、机诡、幽默、真实、洒脱……那么这即是我们追寻与认同的好散文!”
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好散文的客观标准,全面辩证地深化了散文的定义。然后作者进一步分门别类地展开了对散文文体的论述,分别阐述诸如女性作家、新生代作家等作者类别,按年份漫谈,扩张开来,逐层深入阐述,从而将散文的本质概念、时代特征、生活情怀乃至先锋写作进行细化漫议。
笔者随读、随想、随议,写成如下阅读札记,与读者交流。
文学与新闻不同,创作离不开虚构。小说是以虚构为主的创作,但虚构不等于虚假,更不等于虚伪(情感方面)。艺术的真实是虚构出来的,却更加逼真。
文学是语言艺术,这是共性的,但文体的不同,也体现在语言的不同特色上。诗有诗化的语言,小说有小说的语言,散文有散文的语言。尤其将散文与诗的语言相比对,有天壤之别。
好奇、敏感、思想活跃、随时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既是记者的属性,亦是散文家的灵感所在。
灵感对小说与诗的创作者来说必不可少,散文与新闻报道也有个灵感触动的问题。新闻报道的点子说到底也是灵感来潮,稍纵即逝。
小说是以虚构为主导的创作。故事是编出来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但并不排除个别人物的行动和事件来自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样,散文虽是非虚构作品,但也不拒绝小说的虚构,不能形而上学。
纯文学也应是个百花园,百花齐放。它既需要有主旋律的洪钟大吕式的高格调雄文,也需要有婆婆妈妈的遛狗养鱼的小情调、小摆设,以适应读者多元化的需要,不能千篇一律。
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是文学创新的追求,更是新闻报道制胜的法宝。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亦是散文创作的成功法宝。想象是文学的立身之本。无论诗、小说还是散文,离开了想象就会陷入呆板枯燥的深坑,失去了兴味。而想象却是新闻之大忌,是报道失真的毒药。想象、虚构同新闻水火不相容,却是文学创作制胜的法宝!
与时俱进,是当今人们的口头禅,也是一句至理名言。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领域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一样,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章,尤其是散文这一时代的新宠儿,更是具有浓浓的时代气息。它不仅表现于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也显现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闪烁着新的元素,呈现花枝招展之态。
(王永福)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