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书店旧缘

烟海e家 2025-10-11 09:32

  一

  1997年暮春,新婚燕尔的刘世栋辞去了公职。

  这事儿还得从九年前,也就是1988年初秋说起。那年烟台水产学校(简称水校)办了个家电维修班,按说这个专业与他们八竿子也够不着,不过1985年国家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学校也有了相当的自主权,计划外招生也是一条办学途径。彼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大量进入普通家庭,水校觉得这是个机会。

  那年刘世栋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前突然发起了高烧,阴差阳错,距离高中分数线差了六分半。他的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希望儿子复读一年。孰料他那时正迷恋组装收录机,房间里堆满了电容、电阻和三极管、二极管什么的,觉得摆弄个电器也挺不错。

  孩子大了,老刘拗不过小刘,哀叹了一声也就由他去了。刘世栋就这样去了水校的家电维修班,三年后毕业,被分配去了新世界商厦。不过他后来有些懊悔,觉得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通过自考、函授又搞了好几个大专、大本的文凭。

  那时候新世界商厦还在博物馆北边。入职不久,家用电器开始采用集成电路,原先学的那套就过时了。好在刘世栋刚刚二十岁出头,人也聪明,倒也没有难住他,只是整日趴在商厦角落里,心有不甘。彼时市场经济氛围日渐浓厚,许多人纷纷下海,他也心动了,琢磨着搞个自己的家电维修铺子。

  老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如跟着公家干稳当。不过这个意思他没说出来,而是劝小刘先结婚,说二十五岁也不算小了,想用媳妇拴住他。

  蜜月期间去北京旅游,刘世栋第一次乘坐了地铁,看到车厢里乘客或坐或站,几乎人手一本书刊或是一张报纸。各大商厦门口或是热闹的路口,书报亭周边也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妻子祖籍潮汕,天生具备做生意的头脑,说要不咱回去也搞个书报亭?刘世栋大喜过望。

图片

资料图  文图无关 

  万事开头难,书报亭开办牵扯一系列手续,繁杂程度超乎想象。几番碰壁后,好歹在百货大楼西墙转包了一处弹丸之地,孰料生意好得不得了。彼时《读者文摘》由于与美国同名期刊出现商标争议改为《读者》,刘世栋试着进了200份,结果一天就卖完了,从此光是这份期刊他每月至少都会卖上1000份。此外,《知音》《八小时以外》等刊物,也颇受追捧。

  那时的刘世栋还是小刘,没有图书经营经验,他跑到新华书店转了几圈,觉得没法模仿。当时他挺喜欢日本西村寿行、松本清张的侦探、推理小说,琢磨着还是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刘世栋属于看着中国女排连连夺冠成长起来的那代人,对于排球进攻的“短平快”战术十分熟悉。不少书店这类书还未上架,他就满大街吆喝起来。刘世栋回忆,那个时期虽然辛苦,但是钱挣得容易,过了段好日子。

  二

  1999年初夏,我到毓璜顶医院体检,无意中看到了刘世栋的书摊。

  那时还没有网上买书这一说,我订阅的《读书》杂志不知被哪位仁兄顺走了一期,十分心痛。王蒙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可见它的价值。我不甘心这一年的《读书》就此残了,想要补全,刘世栋痛快地答应帮忙,费了点周折才买到,从此与他有了交往。

  彼时刘世栋已经想把书报亭变为书店,经常满大街转悠寻找合适的档口。那些日子的夜晚,他与双胞胎弟弟刘世杰几次跑到二马路西头徘徊,望着电业大厦通体碧绿的霓虹灯,产生了梦幻般的感觉,其实更多的还是二马路耀眼的文化符号吸引了他们。

  清末芝罘诸多街道中,大马路被东炮台所在的岿岱山阻断,只有二马路和三马路向东通往威海,故而最初被称作“小威海街道”和“大威海街道”。由于与大马路平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遂改称二马路和三马路。二马路最为辉煌的历史,乃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设的烟台水师学堂就在它的范围之内,当然私立志孚中学也是它的荣光。

  烟台水师学堂屡屡为后世称道,与谢婉莹,也就是作家冰心在烟台度过童年有关,她的父亲谢葆璋乃水师学堂创办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海军炮兵学校、海军高级专科学校,直至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航空大学,都是在它的校址上扩建的,又增添了新的声名。

  志孚中学乃烟台一中的前身,它的名气在外,更多还是源于烟台联合中学。战乱年代,山东是全国流亡学生最多的一省,由志孚中学等五所学校合并而成的烟台联合中学是流亡高潮地,彼时的校长是牟平人氏张敏之先生。

  这些老烟台人耳熟能详的往事,触动了刘世栋的内心,他寻思书店依靠着两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何愁没有生意?就这样,他承租了二马路69号那片逼仄的空间。

  不过书店的字号颇费踌躇,这类文化个体,好名称都让文化人琢磨透了,很难推出新意。初时准备称作“学习书店”,我认为太板,他父亲坚持要用。阴差阳错,却被工商部门驳回了,我开玩笑说这是天意。

  刘世栋说要不找个专门起名的人问问?

  我揶揄道,咱们好歹也算是个文化人,用不着听那些八卦,你眼前就有现成的,说着我瞟了一眼那本由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

  他脱口而出,那就叫“美文书店”吧!

  三

  美文书店开张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创办不久的《老照片》立刻摆在了书店最为抢眼的位置。彼时那本图文并茂的小书还未入选新中国60年60本书之列。

  很多年后,到访的《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面对仰慕的书友,颇为感慨地说道:《老照片》虽然开启了国人的读图时代,不过美名传扬,还是仰仗着许许多多如同“美文”一样的书店极力推荐。这一刻,刘世栋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美文书店甫一面世,就确立了以经销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的营销模式。彼时网络文化尚未形成,小城的书虫纷纷慕名而来。虽然场地逼仄,方寸之间却充满了历史与当下交融的韵味。

  在芝罘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书店很快推出了“书香芝罘,全民阅读”系列讲座,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马骏杰先生刚刚走下央视“百家讲坛”,就在美文书店为小城书友讲述了甲午海战的精彩篇章。

  2013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冯克力的随笔《当历史可以观看》后,刘世栋恳请冯先生到书店为书友开个讲座,冯先生通过一幅幅颇具代表性的老照片,还原了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生命温度,展现了图像细节对传统史观的挑战,论证了照片作为实证工具与历史解构媒介的双重价值,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冯克力又把著名翻译家冯克利邀请到了我们这座小城,两位“冯克LI”在小小美文书店“喜相逢(冯)”,一时传为佳话。

  冯克利先生著述等身,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著作,中文版大都是其翻译的。在美文书店,冯克利分享了他翻译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心路历程,冯先生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和记述邓小平政治生涯的著作。”

  还是冯克力的原因,《文武北洋》的作者李洁也来到了这里,研究北洋时期的著述。以随笔方式撰述者李洁先生当为第一人,他的笔法使得这段历史的读者群迅速扩大。虽然生活在青岛,祖籍莱州的李洁对烟台怀有别样感情,这一次他向故乡书友详述了自己的新著《晚清三国》的田野调查过程。

  一个区区六七十平方米的小书店,“谈笑有鸿儒”,也是件了不起的事,引得小城众多书友追捧。小城的作者,也喜欢到这里兜售自己的作品,美文书店给了这些尚无微名的写作爱好者一个展示的平台,这大概都缘于刘世栋的情怀,譬如拙作《故国行色》《寻常巷陌》就摆放在了那里。

  四

  很多年来,每次途经二马路,就算绕上一圈,我也会到美文书店溜达一趟。买几本中意的新书,喝上一杯刘世栋喜爱的峨眉山花茶“碧潭飘雪”,与诸多书友谈天说地,觉得这才是人生的享受。我与作家卢万成先生聊起美文书店时,他说那个小店挺讲究。

  在这里我结识了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李江南教授,这是一位有趣也有品味的先生,也是恢复高考后南京航空学院雷达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第一次见面他就向我推荐了《战后世界航空母舰》这本书,其实该书超出了我的阅读范围。但是经他一番渲染,我就掏了腰包。我佩服的是,虽然他是妥妥的理工男,文史功夫却极为深厚。

  早就熟悉的港务局原副局长刘延宏先生亦是美文书店的老主顾,与其相识几十年,却不知道他也很喜欢读书。刘延宏说,退休后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每日能到美文书店转上一圈,我喜欢那种纸香伴着墨香的味道。

  作家矫健则更为随意,有时候拎着几瓶啤酒就过去了。这个时候,刘世栋的脸上总是堆满了笑意,只要小茶几边上围坐上三个人,他就闪到一边;若是人少,他就凑过去聊几句。有些书在聊天中就卖出去了,譬如台湾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尚在征订中,围坐的人听他一说,每人立刻要了一套。

  年轻的时候读《黄生借书说》,觉得甚为有理:“书非借不能读也。”曾经的文化荒漠岁月里,要找到本喜爱的书很难,偶尔借到手后,一个通宵,煤油灯加手电筒,四十万字的一部长篇小说就啃完了。后来书多得读不过来,依然要买,哪怕束之高阁,那种无书可读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太深了。

  有一段时间我不太买书了,不买书非不读书,依据昔日阅读的积累,写文章时网上查询已很方便了。不过依然保留着去美文书店溜达的习惯,见面后刘世栋告诉我又来了什么书,情怯之下,还是要买一两本,这是一种心境。

  美文书店搬家前,刘世栋犹豫再三,这里承载了他二十六年的心血,然而高额的租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时我在店堂坐了一下午,除了熟悉的书友之外,几无陌生的面孔,就是有人偶尔进来转一下,也仅仅是翻翻书而已。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些年轻的女士到商店反复试穿衣裤,选准式样后,手机一拍,就到网上去买了。也许,那些走进书店的过客,也是这般心思。

  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传统的方式或多或少都会改变甚至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不过,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相比,物理空间更为亲近,而且偶然的翻阅很可能引发终生的思考,不经意的交谈亦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这种难以量化的文化体验,正是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我对刘世栋说,也不必过分忧虑,就连“诚品”“茑屋”这样的大品牌也在变化,何况我们?地点迁移后尽管有些书友会流失,但该来的照样会来。(小非)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