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宋遂良先生》这一题目是我套用阎纲先生为其老友宋遂良先生所写文章《我的朋友宋遂良》的标题而来。阎纲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刚刚问世的《宋公题记》的代序。在此,我借用阎纲先生的话表达这样一份心意:40多年前我读书时,宋老师便已是我的老师;在研究生学位答辩时,宋老师又是我的答辩委员之一;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的30多年时间里,宋老师犹如我人生河流中的一座航标,时时警醒着我要心系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心怀天下。宋老师为我写的题记,被我摆放在办公室的显要位置,每当我偏离航道时,它都能帮我矫正方向。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者的代表,宋老师和吕家乡老师、袁忠岳老师,以及已故的朱德发老师、蒋心焕老师一样,上承以田仲济先生、薛绥之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所奠定的学科传统,下启以魏建先生为代表的第三代学者所拓展的国家重点学科的人梯精神,堪称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犹如巍巍泰山,是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深厚文化底蕴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如我们的学科带头人魏建先生所指出的,以这三位老师为代表的学科第二代学者,已然成为了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这艘大船的压舱石,即便面临惊涛骇浪,这艘大船也能安然驶向诗和远方。尤其令我们这些在岗老师深受鼓舞的是,宋老师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哪怕年届92岁高龄,仍如一株株经过了岁月洗礼的蜡梅,保持着最佳的青春状态,依然绽放着令人陶醉、物我两忘的花姿,悠然自得地释放着那沁人心脾的芬芳。这恰是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代有人才出的奥秘,也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
坐在“《宋公题记》与君见面”座谈会的大教室里,我聆听了吕家乡老师对《宋公题记》出版价值与意义的阐释,这是他作为诤友、挚友的肺腑之言。30多年前,宋老师和吕老师曾经在不同的时空里给对方写信,要求对方在职称晋升上应该优先晋升,还各自找出了对方应优先晋升的许多理由。这两位老师共事的时间已经超过40年了,都已成长为文化界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大树;同时,这两棵大树又在山东师范大学这方沃土上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成为彼此继续成长的庇护:吕老师的诤言让宋老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成长意识;宋老师犹如一个包容广阔的舞台,让吕老师始终保持的赤子之心有了自由成长的空间。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宋遂良老师、吕家乡老师与袁忠岳老师共同书写着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铿锵三人行”的佳话。宋老师、吕老师和袁老师都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得到田仲济先生赏识并调入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优秀教师。他们三人建立的微信群名为“绿松园”(吕、宋、袁三人姓氏的谐音)。三人只要相聚,便会演绎出一幕幕令人钦佩不已的“三人传”。袁老师经常在宋老师和吕老师的互补中起到一个极有意味的平衡作用——他经常用另外一个视角来重新解读同一对象,这多少带有他“上园诗派”的特点。恰如宋老师当初评论袁老师诗歌评论的文章《情通理达觅诗美——略谈袁忠岳的诗歌评论》里所写的那样:“明白而不浅露,丰富而不繁杂。”由此可见,“绿松园”能够保持着青春姿态,恰好印证了今天《宋公题记》所蕴含的美好诗意。
在“《宋公题记》与君见面”座谈会上,我们还真切地感受到,山东师范大学是一方文化沃土,许多人正是在这里开始了自我成长之路。我们谁也想象不到,宋老师的题记会有“与君见面”的机会;同理,我们谁也想象不到,1982年毕业的化学系学生李宗玮先生,会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艺术课联系在一起。在新世纪之初,李宗玮先生担任了文学院党委书记。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他潜心于书法艺术世界,出版了《艺舟双楫解析》《悟对书艺》等著作。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包括魏建先生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由衷推崇。最近,他又开启了用现代人的笔墨书写古代文人雅士之文章的创作实践。他在发言中对宋老师的“文人书法”的阐释让我们看到了宋老师展现给我们的书法家的影像。这与阎纲先生在阅读《宋公题记》后所发出的“大道低回遂良原本是诗人,脱颖而出宋公赫赫一书家”的赞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老师宋遂良先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学生,有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是无比幸福的。这种幸福在今天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借助“《宋公题记》与君见面”座谈会,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当下,仍有一些心系文化、承前启后的“历史中间物”,本书的策划和编辑朱建信、魏建、王骞、耿介耳和马启代五位老师便是代表。这五位老师把宋老师的题记搜集整合在一起的努力,让我们得以走进依托着书法作品而存在的宋老师的世界。然而,如果我们仅用书法艺术来审视宋老师的题记,是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走进宋老师的人文世界的。我们要走进《宋公题记》的世界,就需要了解宋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我觉得,宋老师是一个从人生困厄和抗战烽火中走过来的人;宋老师是一个把小我熔铸于时代大我并参加了革命的人;宋老师是一个弃笔从戎沉潜于文学并把文学评论与创作视为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人;宋老师是一个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依然热爱生活并点燃了诸多中学生人生火把的人;宋老师是一个在文学评论界精心呵护着文学幼苗并使之得以茁壮成长的人;宋老师是一个曾经滋润过无数青年学子的心田并助力他们走向中国的商业、文化等前沿的人;宋老师是一个在六七十岁时依然为中国足球而热泪盈眶、激情澎湃的人;宋老师是一个对接中国优秀传统文人的风骨并写出了《超然楼赋》的人;宋老师是一个用真心真情真语的书法作品来滋润身边友人和学生的人;宋老师是一个愈老弥坚、青春依旧的人。一言以蔽之,宋老师就是一个像灯塔一样导引着学生们继续献身学术的人!
谢谢您,我的老师宋遂良先生!坐在您的身旁,我们便找到了重返青春的崎岖之路。
(李宗刚)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