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募兵!戚继光创建戚家军

烟海e家 2025-08-14 21:17

  早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戚继光担任宁、绍、台参将时,他便认识到,要想战胜倭寇,靠现有的官兵是根本不可能的。龙山之战,明军是敌人的十几倍,却遇敌即溃。卫所军没有经过训练,且将领和士兵不和,尤其是从各地调来的杂牌军,“掠奸索食,不减于贼”,遇到倭寇则畏敌如鼠。

  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兵员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将门之后、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他痛感官兵战斗力低下,决心亲自招募、训练一批勇敢、剽悍、忠诚的士兵保家卫国。

图片

  三请练兵

  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戚继光起草《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第一次正式向上司提出了自己练兵的建议。他写道:“杀贼练兵可以并行不悖”,首先请求给他3000兵进行训练。他主张创立兵营,军中置备帐篷,使部队“退则后有可恃以更番,进则对垒可恃以无虞”。戚继光还要求队伍设火头军,士兵身带干粮,随时可以埋锅做饭。可惜,他的建议并没有引起上司重视,他所带的仍然是那些各地调来的杂兵。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戚继光再上《练浙兵议》,第二次提出了练兵的建议。为说服上司,戚继光写下极具鼓动性的文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

  在《练浙兵议》上呈之前,戚继光为了慎重起见,曾向身边的亲信部属征求意见。可是大家都皱起了眉头,劝他不要上奏。戚继光又向同僚们征求意见,同僚们都哄堂大笑,更有甚者冷嘲热讽。

  戚继光对此深以为耻,他说:“作为一个将领,必须讲究练兵!工匠们能把没有知觉的生丝练成熟丝,织成各种颜色的丝绸,而一个将领却不能把有知觉的人练成有战斗力的战士,不感到羞愧吗?倭寇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

  最终,戚继光独持己见、力排众议,坚持将建议奏呈总督胡宗宪和巡抚阮鹗。这一年的冬天,在得到巡抚阮鹗支持的情况下,胡宗宪最终把兵备佥事曹天佑招募的3000绍兴籍官兵交给他训练。

  兵要练而后战,《孙子》第一篇开宗明义就讲“五事七计”,把“士卒熟练”作为“七计”之一。戚继光对所部3000官兵进行训练,使得这批官兵军容相当严整,行动敏捷,打了一些胜仗。但由于这其中有许多人出身市井,性殊狡猾,骄惰怯懦,仍畏惧与凶狠的倭寇近身作战。

  这一弊端在岑港之战中暴露无遗,官兵数量是倭寇的20倍,仅戚继光部就是倭寇的两倍多。最终,此战却迟迟不能取胜,戚继光也因而受到革职处分,这对于胸怀家国大志的他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耻大辱。戚继光喟叹:“顾市井余习,练竟弗成。乃知练兵犹塾师教蒙然。性近者,稍约束便成;习远者,日守程督无益也。会稽之卒,性非与习远乎?”

  戚继光决心按自己治军思想招募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机会很快出现了,当戚继光闻知在义乌为争八宝山之矿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械斗时,他第三次奏请练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再上《练乌伤兵议》。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上司同意他去招募义乌新兵。此前,戚继光所部绍兴兵经练兵后,毕竟取得了诸如二御温州、三战台州等可喜的战绩,因而他的这次募兵请求很快得到了上司的批准。

  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明廷对浙江的海防进行了重新部署,将宁绍台区一分为二:设宁绍参将和台金严参将,浙江总兵下设杭嘉湖,戚继光改任台金严参将,驻扎台州。戚继光再上《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胡宗宪最终批复:“所据条陈数款,深为有见,且切中时弊。本官为一方大将,既肯挺身任事,则一方军务悉以委托,俱许便宜施行。”

  胡宗宪的信任和放权,使得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充分施展。

  义乌募兵

  义乌县城南数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八保山,因坐落在第八保地界内而得名。后来逐渐演变成八宝山。

  嘉靖三十七年(1558),永康和处州等地的矿徒到义乌的八宝山去开矿、探宝,而义乌的农民、矿徒不允许外来户开矿。一场你死我活的械斗从夏天一直打到冬天,金华、处州二府所属的义乌、武义、丽水、龙泉、景宁等县方圆数百里地的人都卷进了这个漩涡。双方均有几千人参加,斗争激烈,死伤惨重。最后,械斗以义乌人把永康人逐走而告终。

  这一事件,让戚继光意外发现了优质兵源,他敏锐地认识到,若把这种精神引导到抗倭作战上来,“其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戚继光反对这种落后的、自相残杀的恶斗,但他欣赏义乌人在械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同仇敌忾、剽悍勇敢的精神。

  他的第三次练兵申请得到胡宗宪的赞许,胡宗宪还安排担任海道副使的谭纶全力支持他。谭纶是抗倭主战派,一度是戚继光的上官,胡宗宪的这一任命使戚继光与谭纶二人将星交辉,结成莫逆之交。他们肝胆相照,为大明海防做出杰出贡献,这是后话。

  再说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去义乌募兵。义乌属于金华府,因当时政令不统一,金华府居然贴出告示,阻止百姓应募,这导致戚继光募兵开始并不十分顺利。好在义乌县令赵大河也曾呈议招募本县的人当兵,他对戚继光大力支持,两人同心协力,一起进行募兵。上司胡宗宪也明确表示支持,“入其议,乃罢所部旧兵,假以便宜,同义乌令赵大河亟募之”。

  然而,即便如此,应召的兵丁仍然不多,且应征者素质也多不理想。赵大河对戚继光说:据我了解的情况,要把百姓中勇敢剽悍的人招募上来,必须与地方头面人物做好沟通。这头面人物之一就是陈大成。人们都说必须陈大成应募,其他人才能跟着应募。

  戚继光说:这有何难,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能三顾茅庐,我必亲自去拜访陈大成。戚继光和赵大河商议后,带着礼物去拜访陈大成。戚继光对陈大成说:我是慕名而来。你们打仗很勇敢,我非常佩服。但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窝里斗算什么能耐啊?有本事跟我去打倭寇,保家卫国。立了功还可以受奖、晋升,甚至封妻荫子。战死了也可以进祠血食,得到抚恤。

  戚继光申明大义,令陈大成心悦诚服。他爽快答应了戚继光的请求,在他的带动下,百姓踊跃应募。在矿徒中素有威望的首领王如龙,得知招募的消息,也率矿徒走出深山应募。一时之间矿徒、农民踊跃报名,募兵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一个募兵的高潮。

  选兵在精

  戚继光认为选兵“唯在精”,他选兵的标准是独具一格的。他特别注重“胆”,亦即“勇敢”。在作战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主要靠格斗、刺杀取胜。格斗、刺杀就需要有胆量。当时明军在抗倭战争中往往十战九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不敢同倭寇近身格斗、短兵刺杀,贪生怕死,见敌即溃。这一点,戚继光是深有体会的。

  戚继光确定“必以胆为主”,只用农村田间劳作、皮肤黝黑之人,不用城里人;用忠厚老实之人,不用油滑、奸巧之人;用勇敢惯战、胆壮之人,不用尝败于敌、胆小怯懦之人;用身体健伟、武艺精湛、反应灵巧之人,不用皮肤白嫩、体质虚弱之人。可以归纳为:只用勇敢剽悍、忠诚老实、吃苦耐劳、身体健壮之人。

  具体选拔中,戚继光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陈大成和王如龙是当地人,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而且熟悉情况。于是,戚继光任命他们二人选拔哨官。哨官选好以后,再由哨官选哨长,由哨长选队长,由队长选兵卒,选好之后要逐个进行登记编伍。

  选兵场地上,摆有六张桌子,分别登记此人编入哪官、哪哨、哪队,此人的住址、年龄、面貌特征,如疤记、身高、力量大小等。先从第一哨第一队开始,逐次进行。这种选兵的方法,好处是各级都可以选他们平时熟悉,而且认为是能够担当相应责任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讲,被选的人一旦作战时畏缩、退逃,平时惹是生非,挑选的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使军队上上下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步伐统一,共同对敌。

  一队人选出之后,还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形体、气质、性格等,分别授以不同的武器。这样登记下来,队伍就编成了,人员也就固定了。以后一切行动,都要受队长的约束,不许随意乱动。

  戚继光经严格挑选,招募了陈大成、王如龙及金科、陈子銮、童子明等 4000余新兵,并报请胡宗宪批准,由素得民心、仁而有勇的义乌县令赵大河兼任这支新军的监军。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新兵队伍很快就招募完了。

  此后数年,戚继光还曾多次去义乌募兵。1559年冬,戚继光带着这支4000余名新兵组成的部队,进驻台州,在灵江边的武场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台州于洪武年间设海门、松门二卫和桃渚、健跳、前所、新河、隘顽、楚门六所,但行伍空虚严重,如海门卫原设官军6528名,但戚继光点验时仅1183名,且近半老弱病残。

  而台州由于长期倭患,民间也涌现出一批抗倭勇士。戚继光认为台州兵仅次于义乌兵,“台兵以太守谭公之严,初集即有以摄其心”,其人性“着实鼓舞之,亦可用”。

  于是,戚继光在《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中提出,“凡可以充实行伍,激发士气者,悉听职随机转环,不必拘定常格,多方以振饬之”。于是,他召回逃亡和被强占劳役的军丁1000余人,从民间招募勇士1000余人,充实军中主力和卫所,使台州沿海卫所面貌焕然一新。

  这期间,戚继光在练兵实践中编著《纪效新书》(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初步成书),军事理论涵盖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和纪律、奖罚及思想感化、情感投入等内容,体现了戚继光的治军思想和管理艺术。他以《纪效新书》为教材,卓有成效地训练着招募的主力部队和卫所士兵。

  这支部队在武器装备、组织编制、军队纪律、思想素质、作战战术诸方面都非常突出,逐渐成为明军中一支武艺精、战术强、守纪律、听指挥、万众一心、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并在后来的屡战屡胜中被老百姓亲切地唤作“戚家军”。(宋耀武)

  编者注:

  本文内容主要采用宋耀武著《戚继光生平实话》一书,同时参考《戚继光研究文萃》中卢如平撰《戚继光浙东抗倭与台州大捷》一文。以上资料均由烟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