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庙有庙会,山有山会。人们对于赶庙会或赶山会的情形,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记忆。
要说庙会,先得从龙王庙说起。老黄县究竟有多少座龙王庙?据民国《黄县志》记载:“龙王庙:东城门楼,又一在龙口、一在黄山馆、一在屺坶岛、一在桑岛,其他乡镇有十余处。”
位于龙口西南9公里处的阎家店村,过去曾有一座老龙王庙,还有一个与蛟龙有关的传说故事。相传村东南有一口八角琉璃井,井内有一根铁链锁着一条蛟龙。井口封盖着双层八角石盘,后来石盘不知为何人搬走,井口铁链不见了,井内的蛟龙也不知所踪。蛟龙虽然不在了,但阎家店的龙王庙还在。
阎家店因为有了龙王庙,才有了龙王庙会。何谓“庙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设在寺庙里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旧时,阎家店龙王庙会在黄县(今龙口市)西乡颇有名气。农历二月初十为阎家店庙日。每逢这天,上孟家、阎家店、泊王、泊张、河抱、苗家诸村的百姓便自发地来到阎家店赶庙会,后来就连几十里外的屺坶岛村村民也赶着马车载着鞭炮来赶庙会。其实,屺坶岛上原先有一座龙王庙的,1947年秋冬季节被国民党军队修筑工事时拆毁。
庙日当日,龙王庙的庙门大开,接纳前来上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香炉里青烟缭绕,塑像前人们纷纷许愿。按照老规矩,庙会第一天上午要燃放鞭炮,一直持续到中午,鞭炮声就连远在十余里外的龙口也能听得清楚。

逛庙会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看大戏。庙会上精彩的京剧表演,总会吸引大量观众,让京剧爱好者大饱眼福。据《龙口市工商物价志》记载,阎家店龙王庙会的会期三至五天,赶会人数有一万余人。庙会期间好戏连台,老百姓最舒心的莫过于看大戏。因戏台多搭在野外,坊间俗称“野台子戏”。旧时,黄县境内常年游走于乡野间唱野台子戏的戏班有福到班和房老旦班,演出的剧目有《单刀赴会》《定军山》《武家坡》《四郎探母》等。
民国年间,阎家店村有一位绰号“鲍老四”的商人手头比较阔绰,经常包会。所谓“包会”,就是由此人出资包下承办庙会的全部费用,只向前来赶会的商贩收取一定数额的摊位费,包会人、商贩可谓双赢。因阎家店地处交通要道(尤其是在烟潍公路开通以前),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包会之举,大大激发了商贩们赶庙会的积极性,既促进了黄县西乡的商业贸易,又扩大了阎家店龙王庙会的影响力。
据史料记载,阎家店自清末起就是黄县西乡较大集镇,进入民国,村中杂货店、油坊、磨坊、药铺、饭馆、纸货铺、馃子铺、铁木工作坊等,林立于大街两侧,比较著名的有德生医社及阎培镒、阎培锴开办的兄弟车行。每逢农历一、六日,是阎家店集日,村中南、北、中三条大街及东河,摆满了农家的生产、生活用品。
较之于阎家店集,龙王庙会上的货品种类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居家用的各类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庙会也为广大的民间手艺人提供了展露才艺的良机。摊位上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风筝、窗花、窗染花等手工艺品,有儿童喜欢的花棍、木刀枪、嘎嘎作响的泥老虎、吹得响的泥狗、泥娃娃、“卟卟噔儿”等各式玩具,还有变戏法的(魔术)、耍把戏的(杂技)、提葫芦头的(木偶戏)、拉洋片的(皮影戏)、打把式卖艺的(功夫摊),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吸引得小孩子们驻足观赏、不忍离开。
阎家店庙会时逢农历二月,天气乍暖还寒,恰好是春节过后春耕之前的一段农闲时光。庙会上不仅出售农家用的椅子、凳子等小家具,还有锄、镰、锨、镢等农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家耕地的牛、推磨的毛驴以及赶大车用的骡子等牲口,也会被牵入庙会现场,成为交易对象,这成为当年包括阎家店龙王庙会在内的很多庙会的一大亮点,时人称为“骡马大会”。
1939年,日寇侵占龙口以后,阎家店龙王庙会逐渐衰败下来。后终因时局动荡,战火频仍,庙会于1947年停办,而与龙王庙会相关的种种逸闻轶事也随之化作烟云,湮灭在历史深处。(连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