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村里养桑蚕那几年,我们小学生经常在老师带领下去采摘桑叶,村里会给我们一些石笔或铅笔做奖励。每年到了“六一”儿童节前后,桑树林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其枝条上长的桑枣(桑葚),就成了不可多得的美食,每每让我们就像一群猴子似的,蹿上爬下,最后一个个都吃成了乌黑的“老鼠嘴”。

桑树资料图
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很苦,桑树又成了我们的“救命树”。从其发芽那天起,我们就一遍遍地把桑叶采摘回家食用。记得妈妈每次都是用大锅烧开水把桑叶焯一遍,然后拌一点点玉米面或地瓜面蒸熟,就成了我们“越嚼越香”的美食。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知不觉间,好些野菜居然又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像“荠菜”“蒲公英”“面条菜”“麦粒蒿”“山苜楂”“碱篷子”等等,都在早市或超市卖出了好价钱。近几年,嫩嫩的桑叶也在早市上露了头。邻居间拉闲呱,众口一词,都说用嫩桑叶包发面大包子,口感胜过山麻楂,其受欢迎程度一时间风头无两,人们纷纷争相采摘。
每年过了谷雨,一场春风,一夜春雨,绿油油的桑芽就冒出了头。三五天的工夫,桑叶长到了铜钱那么大,一簇簇绿油油、嫩光光的,采摘桑叶的最佳时节就来到了。
采摘桑叶不需特殊工具,只需带着篮子和一根齐人高的挠钩,因为有些高高的枝条需要用挠钩往下拉一下。采摘桑叶的过程很简单,只需两只手麻溜溜地就行,半天的工夫,篮子就满了。回家后,老伴一刻不停,立马烧开水把择干净的桑叶焯一下,再换着凉水清洗两三遍。待桑叶凉透后就沥干水、攥成团,直接放进冰箱保鲜起来备用。在接下去这几天,老伴和微信群里的老友相互交流后,便用不同的方法变换着做了三种食品。
第一种食品是清蒸嫩桑叶:把清洗干净的桑叶沥干水放进饭盆里,加上适量的葱花、食盐和味极鲜,再撒上干面粉搅拌均匀,用筷子分别夹进一个个苞米皮里,然后放进锅里蒸即可。待锅盖一揭开,一股山野间清新的气味沁人心扉,咬在嘴里艮且鲜溜,满满的春天味道。老伴乐颠颠地送给邻居们品尝,赢得一片赞誉。
第二种食品是油炸嫩桑叶:做法也如上述操作,加适量的葱花、食盐和味极鲜,再撒上干面粉搅拌均匀,用筷子一下下夹进沸腾的油锅里,捞出后即可进食。那种又香又鲜的好滋味,保准让你大呼过瘾。上述两种食品均不用把桑叶切碎。
第三种食品是海味桑叶发面大包子:把桑叶切得细碎,按照常规做法添加佐料,再拌合新鲜的五花肉。海味有好多种选择,“海螺丁”“小笔管蛸”“红虾仁”等都可,但最鲜美的当属用“扇面蛤蜊”做配料。这需要首先把蛤蜊煮熟,用煮蛤蜊的原汁和蛤蜊肉打馅子,出锅后的大包子管保能把你“鲜(掀)得一跟头”。(刘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