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账如同三结义

烟海e家 2025-05-20 20:36

  在旧时代,烟台商人的口碑主要体现在诚信和公平竞争上‌。
        曲拯民先生,一位从老黄县走出去的爱国华侨,晚年在撰写回忆录《烟台旧事》时,曾经专门提到烟台人的守信。他说,烟台人之守信用及社会安定的状态见于抗战前一年三节“招账”的风气。
        曲拯民在书中写道:“什么叫做招账?在附近商店购买日常物品,说明系何人何家所买,没发票,也不必签收,到了节前(端午、中秋、新年)商店的伙计手拿摺子,登门照读后,主顾即依所报总价清付不误。”他不无夸张地说,烟台市招账之风已充分说明其民心与社会的状态,此风俗习惯为中国他地所无,走遍全世界也未必能找到类同的例子。

资料图  文图无关 


        除了招账这种比较独特的结算方式外,赊账也被烟台商界广泛采纳。旧时,龙口振泰栈是一家著名粮食代理店,主要代理绿豆、黄豆、面粉、高粱等,无论是与之往来频繁的粉坊和油坊,还是经营散粮的撮字号,来振泰进货时若钱不凑手,均可赊账。公合昌是龙口最大的绸缎庄,慕名而来的老主顾为儿女置办结婚用品时,因手头紧而赊账者屡见不鲜。不仅商家,就连浴池、理发馆等服务场所也赊账营运。振泰栈的伙计到定点浴池和理发馆消费,一概赊账。
        赊账是商贩的一种促销手段。龙口福善街有一小市场,是摇舢板工人回家必经之处。每当捕捞季鲜鱼大喷(音pèn)时,脑瓜灵活的鱼贩子一边和工人搭讪,一边将称好的鱼塞到工人手里,宁可赊账,也不能眼睁睁地瞅着鲜鱼变质。
        “好赊好还,再赊不难。”通常,在小商贩处赊账,还账比较随机;而大商号则沿袭八月节(即八月十五)或过年还账的习俗。尽管如此,赖账者仍不乏其人。商号不得不派专人招账。去乡下招账的伙计,把装有账本的钱褡子往车梁上一搭,绑根藤条,骑着自行车就上了路。相距较远的,商号就先写信催讨:“××宝号:……,您别得陇望蜀,贪心不足,本号既敢赊账于你,就有法儿给你要钱……”信中既含委婉规劝之意,又不乏犀利警示之语,商家见信后大多乖乖还账。偏偏有赖账的主儿,明明答应某日还账,可是等到商家上门找账时,便暗自躲藏起来,民间戏谑地称其为“趴大缸”。
        为了省却招账的烦恼,小本经营的商家索性不赊账。当年,龙口一家小饭馆挂过一条幅:“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言能赊欠,徐庶不语也白说。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如同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本是人们熟悉的历史典故,却被商家用作规劝食客付账的婉词,想来颇耐人寻味。(连永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