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笔者看了两则清朝年间朝鲜人的船漂到宁波一带,这些朝鲜人受到地方政府及朝廷的款待,最后先坐船从运河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东北,过鸭绿江回朝鲜的往事。有来就有往,这不,隋翔宇先生就写有一篇烟台芝罘岛的船漂流到朝鲜的逸闻。

资料图 文图无关
一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十二月初,在朝鲜西海岸的忠清道洪州(现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一带)地界,有人发现海面上漂来一条未经正常入关手续而至的异国船只。当地人不敢大意,很快就汇报到忠清道水军虞侯金守基那里。金守基闻讯,带人前去巡视,发现船上一行人是清朝人常见的辫发打扮。
当时清朝是朝鲜的宗主国,双方虽然言语不通,但可以用汉字交流。金守基就在纸上列出问题,让对方作答。一番笔谈之后,金守基大致明白了:船上领头之人名叫安永和,是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的船户,持有福山知县签发的票据。票据上面记载了船户姓名、出船人数以及开具的时间,还盖上了若干朱印。
据安永和讲述,他们一行人在当年三月从福山县芝罘海口空船出海,向北面的奉天省(作者注:奉天虽然在清末才正式建省,但之前已是将军辖区,等级与省大致相同,因此民间早已有奉天省的称呼)航行。到了奉天之后,他们在当地采购了一大批粮食,有山稻米、糖米、粟米等。忙活了大半年之后,当年的十一月下旬,这艘商船从辽东半岛的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出发,踏上了返程。
相比于来时的空旷,回去的途中,船上就热闹了很多:除了货舱里装满了粮食,客舱中也多了几个人——有4名从奉天返回山东的客人随船而行,其中还有一位姑娘。古代素有“女人不能登船”的讲究,但特殊情况除外,而这条船上的姑娘就是特殊情况。此前,家里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婆家就在登州府福山县。论辈分的话,她是安永和的表侄女,因为有这层亲戚关系,女方家里就派姑娘的同胞兄长来“送客”,一起搭着安永和的船回乡成婚。船上另几个新增的乘客,都是在奉天打拼的登州老乡,有的是福山人,有的是宁海州(今牟平区)人。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们属于回原籍地,不需要在票据上单独注明。不管是经商、结亲还是返乡,船上人在出发时的心情应该都不错。不想在途中,一场大风让他们转喜为忧。
这场大风自西吹来,吹坏了船锚和船头的桅杆,使得这艘商船无法停泊避风,逐渐偏离了航线,不断向东漂去。所幸船上的粮食储备充足,船舵和主桅杆还可以操作。他们随船漂流了多日,等到风浪平息之后,安永和驾驶船寻找最近的陆地靠岸,没想到,来到了朝鲜半岛的西海岸。
二
回想起这番经历,安永和心有余悸。了解了事情的大概经过后,金守基查看了对方的票据。虽然由于遭到了海水的浸渍,票据上的部分文字和朱印已经有些模糊,但毕竟是上国官方开具的凭证,金守基之前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了下来。接下来就是例行公事,查验船上的物资,清点人数,登记每人的姓名。经统计,这条船有物品一宗,人员有:船户安永和,船工安复及樑手共十五名,以上使船人十六名,随船行客四名。
统计完毕之后,金守基询问对方如何打算。安永和回答说,如果走水路返回,需要借助东风,只能等到来年的春天,他愿意等待,但船上其他人都焦急返回,所以打算走陆路从凤城(今丹东市之凤城)先回奉天。
安永和一行虽然只是民间身份,但毕竟属于上国来人,金守基不敢擅自决策。他在公文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上报给忠清道水军节度使金明遇。金明遇也不敢做主,将此事奏报给了国王。时任国王为朝鲜正宗李祘,他下令:“依其愿,旱路还送凤城。”
古代讲究宗藩关系,此事对李氏朝鲜来说,因为涉及上邦,关系较大,故在史书《李朝实录》中有详细记载(前文中两则朝鲜的船漂到宁波的事件,也是朝鲜方面的记载)。而对于清朝来说,只是普通商船的漂流而已,暂时没有看到这一事件的史籍记录,可能当时的官府还不知道这件事。
这一事件,除了一船人的漂流经历比较奇异之外,从中还能管窥一些当时胶东人的生活状况,比如:芝罘海口的商船多,登州府闯关东的人多,辽东和胶东的走动比较频繁,等等。而往来两地做买卖,需福山知县签发票据,则反映了当时官府对两地商贸活动管理规范、严格。
三
笔者编修过《芝罘大疃村志》和《芝罘大疃村安氏家谱》,对芝罘大疃村和村里的安氏家族比较熟悉。查阅《安氏家谱》,安氏家族没有“永”字辈,所以“永和”可能是字或号。可惜该家谱记录不全,也没有找到字或号是“永和”的人;倒是有“复”字辈,为安氏十三世,这代人生活的年代与乾隆年间大致相符。我分析“安复”可能是“安复某”,后面漏了一个字。
虽然没有查到“安永和”和“安复”两个名字,但我丝毫不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芝罘(过去写作“之罘”)自古为天然良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碣石、句章、琅琊、会稽一起被称为五大港口,汉晋时为我国北方重要口岸。隋唐时,芝罘港是日本国“遣唐使”来中国的登陆点之一。宋代初期,中国派往朝鲜的使臣,有的也是从芝罘登船远航的。民国版《福山县志》记载,元明时,海运之道皆泊芝罘岛。安永和登船的芝罘海口位于岛东部,是过去的古港所在地。
海上航线开通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就开始了相互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始时先是各种陶制器皿和农作物种子,后来是瓷器和丝绸,人们便把这条海上通道称为“陶瓷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从明朝时起,芝罘大疃村就有不少人跨过这条海上通道往来两岸,有的移民,有的经商做买卖。村里的黎氏家族、刘氏家族、曲氏家族过去都是“十二大姓”之一。现在黎氏无人了,刘氏、曲氏也所剩不多了,主要原因是移民东北了。安氏家族有超过一半的人移民到大连市,其中开油坊和经营贸易货栈的人较多。过去,安氏家族有这样的习俗:男孩大了,就送给在大连等地开买卖的同族人跟着学徒。安承生、安承铭、安默卿、安殿卿兄弟及安式文等人都是在大连起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在这种背景下,安永和驾船到东北做买卖,船被风吹到了朝鲜,也就不足为奇了。(彭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