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人,有学名、字、号、谱名、乳名等,有些人还会有外号(绰号)。在栖霞城里有一条街,竟然也不止一个名字,“涌泉路”“国槐街”是这条街的学名,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外号——“烧烤街”,却家喻户晓。
“涌泉路”之名因何而来?
栖霞城原无此路。20世纪80年代扩大城区建设后,为城市的新老街道起了一次名字。20世纪90年代中期,栖霞撤县设市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街巷更名,全城原来纵向的霞光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自西向东依次更名为迎宾路、商业街、霞光路、文化路、向阳路;横向的山城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六路、七路、八路,自南向北分别改为翠屏路、跃进路、涌泉路、市府路、山城路、金陵路、振兴路、庄园路。加上后来修建的锦绣路,纵横14条路中,宽度最窄的一条路是山城三路,改为涌泉路。
给街巷命名和给人取名一样,需要有意蕴,或是有故事。这条路取名为“涌泉”,自然也不例外。
“涌泉路”东起文化路,向西经北关村(曾名解放村),穿过霞光路,经阳疃村,直抵商业街。北关村坐落于涌泉山(今已不存在)下。
涌泉山的得名缘于“大涌和小泉”海枯石烂心不变的爱情故事。传说,山下曾有一股汩汩外流的山泉,被称为涌泉。后来,涌泉被砌成井,位置就在北关村东端,距涌泉路不足50米的一个角落。涌泉路中间还有一眼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人大都认为那就是涌泉井,因为屡屡出事,被封盖在路下,人们才找到了隐蔽在角落并被三面有墙、上面加盖的平房保护起来的真正的“涌泉井”。“涌泉路”因此而得名,在“涌泉路”东端开发的居民区也取名“涌泉公寓”。
“国槐街”之名因何而来?
“国槐街”是这条街的俗称,顾名思义,这个名字与路两旁所植树木有关。栖霞的槐树有两种,一种是刺槐(也称洋槐),引进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一种是国槐,是本土所生的。据说,栖霞城内至今还有两棵树龄1300多年的老槐树。

我第一次听人叫这条路为“国槐街”后,实地察看了一下,发现路两旁断断续续种植着清一色的国槐树。从树的粗细断定,树的年限应该与路同龄。按照一般规律,一条新路修成,植树工作马上跟上。栖霞山城植树不像老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而是以塔松为主,间有银杏、柳树、国槐、柏树、杨树、马尾松等,清一色种植国槐的道路,唯此一条,称它为“国槐街”,也是名副其实的。
据了解,称其为“国槐街”,并非仅此一个理由。栖霞城内两株1300余年的老国槐,都与此路有缘。一株就在此路的西部,位于阳疃村中段,一株距“涌泉路”不足百米,位于北关村中间,向南有“北关街”与”涌泉路”相连,向东有“古槐东街”与涌泉井相衔接。“古槐东街”与“涌泉路”是平行的,长不足百米,因“涌泉路”与两株古槐如此有缘,所以又称“古槐路”。有资料记载,这两株古槐植于唐朝,传说唐二主征东时,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槐树上拴过战马,所以人们称这两株槐树为唐槐,有人干脆叫“涌泉路”为“唐槐路”了。
“烧烤街”之名因何而来?
“烧烤街”,自然与烧烤生意有关。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为了推动夜市摊点的开展,当时城市的主要领导曾亲临街头吆喝买卖,好像就在一夜之间,“烧烤一条街”的名字就叫出去了。
当时这条街上究竟有多少做烧烤生意的,没有文字记载。最近,我从东到西全面考察了一下,全程700米左右的街道,有约40家商户从事餐饮业,大多经营烧烤,从这一数量而论,即使长2400米的主街道霞光路也难及其一半。虽然此街没有大的门头,但像“快乐的饼”“一号拉面美食城”等店铺都办得很有特色,声誉很好。
在“老栖霞原味烧烤”店门前,一副对联写道:“一次不来是你的错,再次不来是我的错”,他们的经营理念一目了然。走到“老梁餐馆”门前,我不由得驻足。记得在我整理关于抗战中的空战英雄梁鸿云烈士的文稿时,曾有烈士父亲在城里开“梁家馆”的记述,眼前的梁家餐馆,是否是梁家后人继承祖业呢?我信步走了进去,一问方知,虽都姓梁,但店主与梁鸿云烈士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
在并不算长的街道里,烧烤特色店如此扎堆,于是“烧烤街”的外号不胫而走。“烧烤街”名字叫开以后,原来“涌泉路”“国槐街”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这些年已鲜为人知了,连小学生上学报名填表时,在括弧里还有注上“烧烤街”的。
我在“烧烤街”遇到了年逾花甲的杨淑芬女士。她一家在北关村住了几代,亲自见证了这条街从无到有的变迁。她说,几十年前,“烧烤街”南侧只有北关村几栋房子,村前距老城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是农田,现在的“烧烤街”,从前全是菜园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扩大城区规划,才把北关村与阳疃村连起来开辟成街道,有了新的建筑。(张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