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十一村,是我的出生地。这是一个离海岸线很近的小村庄,沿着一条沙石土路走十来分钟就能到海边。退潮后的大海是儿童最钟意的游乐场。蛤蜊在沙滩上憋不住,悄悄冒了头,一会儿就能捡一小桶;猫眼螺身披泥沙风衣,在海滩上鬼鬼祟祟地游走;被海浪卷上岸的海星,扭动出滑稽的姿势,仿佛在招手……但要说最欢乐的“游乐项目”,还是去护海林的槐树下,寻找一种名为“柳蛾”的菌类。
下完立秋后的一场夜雨,“柳蛾”就在护海林的刺槐树下的沙堆里,扎起了窝。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纷纷拿着篓子、铲子,进林去挖“柳蛾”。每次我都吵着嚷着,非要跟着父母和姥姥、姥爷,有模有样地挎着小篓子,欢喜地跟着人群奔向海边。
![](https://ytapp.jiaodong.net/pic/003/102/764/00310276485_bb457be1.jpg)
护海林是当时的海防山林,有一多半是松树。树林密密层层,又临近海边,潮气深重,给菌类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粘蛾”“扎蛾”“柳蛾”这几种菌类都生长其中。“柳蛾”是这些菌类中最特别、最珍稀,也是最鲜美的。
“柳蛾”生性不喜见阳光,专长在刺槐树下的沙地里,成熟的时候才会从沙里鼓出,就像鼹鼠拱起的一个包。它的模样也特别,大高个、细高挑、小帽子、淡淡的黄色,仿佛一团待开的菊花。因为不露头,所以最难找,只有父母这样有经验的老手才能找到。一旦找到,先要用手扒掉“柳蛾”上覆盖的沙子,让伞盖露出来,然后再用铲子把整个“柳蛾”挖起,抖掉浮沙,装进篓子里。
幼时的我总是找不到“埋伏”山林的“柳蛾”,只能淘气地把姥姥找到的“柳蛾”据为己有。经常一铲子下去,就把耸立成簇的“柳蛾”劈了个七零八落,姥姥也不责怪我,把掉进沙里的“伞柄”拾起来,再吹去沙土,放进篓子里,“淘洗淘洗还能吃,姥姥继续帮你找,好不好?”姥姥笑盈盈地望着我,我也乐得继续当跟屁虫。
踏着晚霞,收获满满的一家人回家了。淘洗“柳蛾”可是个费时的差事。因为长在海沙下面,“柳蛾”每一个褶皱里都塞满了沙子,需要淘洗很多遍,才能洗净沙子,留下美味。
洗干净的“柳蛾”往往只剩一小盆,但就是这点珍馐,能把最平常的食材变得惊艳无比。用猪油爆香葱花,加水煮开,下一把“柳蛾”碎和蛤蜊肉,煮熟后勾薄芡出锅,做浇头淋在手擀面上,麦香拥抱着“柳蛾”的鲜香,那种美味真是让人终身难忘。或者把“柳蛾”切碎和着肉馅、小葱,包出的“柳蛾”饺子别提多鲜美了。全家人围坐在炕上,欢声笑语地吃“柳蛾”饺子的画面,是童年时最温馨的回忆。
三十多年过去了,吃过四方美食,见过辽阔山河,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的“柳蛾”和曾经的那片海。(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