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因跨越大马路呈十字交叉而得名的百年历史文化老街,虽然长只有约500米、宽不足7米,但老烟台人耳熟能详,我则与之有着深藏心底、难以割舍的眷恋。2002年3月滨海广场工程建设启动拆迁时,我伫立在出生地——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前沉思良久,目睹着推土机轰隆隆咆哮着将这座院落推平,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滨海广场资料图 一
1948年9月22日拂晓,我出生在大马路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后来母亲说,我是在枪炮声中降生的。
当时,正值烟台第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边撤退边负隅顽抗;解放军自西向东进攻烟台,消息灵通人士悄悄议论,解放军打到莱阳水沟头了,很快就到烟台了。港城上空飞机轰鸣,陆地枪声不断,店铺上板关门,居民待在家里,非上街不可的人也都耸着肩,缩着头,溜着墙根走。此时,母亲临盆,偌大的烟台街却找不到产科医生,只能自己在家里生产。我呱呱坠地,母子平安。父亲为了母亲和我的安全,在正间屋放了张八仙桌,上面摞上被褥,让母亲抱着我在八仙桌下的木地板上坐月子,生怕房子被炮弹炸塌,伤着我们娘儿俩。十几天后,飞机轰鸣声和枪炮声停止了,接下来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烟台解放了。商家和市民走上街头,打着横幅,高呼口号,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母亲和我安然无恙。我是烟台第二次解放的同龄人。
我的祖籍是福山县(今福山区)城厢汪家疃(自然村)。父亲上世纪30年代来到烟台(今芝罘区),后来接一家人来,寄居在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我3岁那年,父亲因病不治于烟台法国医院。母亲携一家老小6口人回到祖籍,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活。十字街是什么样子,我基本没有记忆,模模糊糊有点基督教浸信会教堂石头房的影子。
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是我姑姑家的房产。姑姑是父亲唯一的姐姐,俩人手足情深。当年,姑姑把这里宽敞的房子腾给弟弟居住,自己一家七八口人挤在北大东街的房子里。我们回福山老家以后,姑姑一家搬回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直到半个世纪后滨海广场工程建设之前,这里还住着我几位表哥、表弟及其后代。当时,我二祖母也住在这里。父亲是二祖母的过继儿子。当年,父亲将全家和二祖母一起接来烟台居住。父亲去世后,二祖母怕给母亲添累赘,没有跟我们回老家,仍住在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厢房里,靠糊火柴盒维持生活。我们回福山老家后,母亲闲暇惦念最多的是二祖母:一个人生活得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但忙于安家、种地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更苦于经济条件差,四年没去探望二祖母。
随着农业合作化和我们兄妹4人一天天长大,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好转。1955年麦收后的一天,母亲领着7岁的我,拐着一篮子自己蒸的头麸面“莲子”,步行30多里去探望二祖母和姑姑家人。清晨5点钟,娘儿俩就上路了,大约10点半到了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见到了思念的亲人。二祖母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快言快语,心底善良,善解人意。她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握住我的小手,全身上下打量,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转眼就长成大孩子啦!”中午,二祖母亲自为我们做了炝锅面。这是我记忆中味道最好的面汤。
大人嘘寒问暖、敞开心扉交谈。我小孩子坐不住,一会儿到院子里,一会儿上西厢房阳台,后来又跑到了街上。我忘记了步行数十里的腿酸脚疼,围着十字街东西左右东瞅瞅西看看。宽阔的马路、硬化的街道、西式的洋楼、整齐的房子以及北边浩瀚的大海等等,和农村老家相比,样样都是那么新奇和新鲜。我眼睛不够用了,想把整个十字街都装进去,竟误了回家吃午饭,还是母亲把我找了回来。
打那以后,我跟随母亲到十字街探望二祖母,九年没间断。二祖母和姑姑、姑父去世后,我也抽时间来看望表哥、表弟,拉拉家常,了却思念。每来一次,我总要在十字街上转几圈,对其印象也越来越深。
二
我参加工作后,干的是与城市建设有关的这一行,20世纪90年代又从区直机关调来市政府部门工作,职业把我和我的出生地——十字街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从这里的近现代建筑入手,专注于研究烟台建筑文化。
十字街始建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前后,20世纪30年代,奇山所城南门外有一小十字形街,故民众又称该街为大十字街,1931年修建成水泥路面。十字街是烟台开埠后城市建设的百科全书,其珍贵的近现代特色建筑,对研究烟台开埠史、烟台城市建设发展史、烟台建筑设计建造史等,具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在以十字街轴心东西左右百米的半径内,有民居、商号、教堂、学校、领事馆和公用建筑等各类建筑。代表性建筑有1906年始建、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督教浸信会教堂;建于1925年、1926年开幕的慈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现为烟台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条叫思荣里的胡同里有四五处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多进四合院,是胶东四合院的典型代表;1904年建设的俄国领事馆,后苏联领事馆也在这里办公;1921年建设、1938年开始烟台市建设局在这里办公、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中西合璧二层小楼;新中国前还有焕文小学、焕文中学、普济医院、胶东红卍字报社、乳业同业公会、美丰洋行、瑞太工厂等等。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化,有古典中式的胶东四合院,有西风东渐中西结合的小洋楼,有欧风甚盛的巴洛克风格、罗马风格建筑。
十字街北段两侧13座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小楼,一个模式,整齐划一,设计语言精练,造型简约明快,尤其二楼面街的点式花瓶柱阳台,宛如13朵郁金香,在街上含苞待放。原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位于十字街偏南路东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坐北面南,东西两院,东院主房为传统砖木结构四合院式二层楼房,内天井,面阔5间,两层均前置红色楹柱回廊,门窗栏柱皆采用木装饰,窗格花饰为十字图案;西院为二进四合院平房。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胶东楼式四合院经典。
大马路与十字街西南拐角处便是基督教浸信会教堂旧址,1859年(清咸丰九年,另一说是1858年)春天,美国美南基督教浸信会派霍尔迈斯(james l.holmes,也译作豪尔迈斯、霍姆斯)牧师来烟台传教。1861年9月底10月初,捻军李成部东进至烟台西郊珠玑村,欲进攻烟台,霍尔迈斯闻讯骑马前往捻军驻地劝阻,结果被捻军当场杀害。霍尔迈斯死后,浸信会的传教活动停止,1906年又恢复。为了纪念霍尔迈斯,浸信会在此建立纪念堂,故称“霍尔迈斯纪念堂”,又称“基督教浸信会教堂”。该教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可容纳800人,是当时烟台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这些凝固的记忆,成为我退休后创作《烟台建筑文化》一书的第一手资料。
从基督教浸信会教堂南右拐便是两侧有八九个院落的祥凝胡同。7号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建于20世纪初,正房和倒厅面阔5间,东西两厢面阔3间,房屋为砖石木结构,外墙下部用棕红料石砌筑,正倒房和东厢为大青瓦屋顶,女儿墙和踏步、扶手设水泥花瓶柱。较之普通的四合院,这里更臻完善是檐头的接水槽和家里的木地板。品赏7号院,既有中式建筑的美轮美奂,又有欧式楼宇的潇洒神韵。滨海广场建设时,这座建筑虽然不在保留行列,但它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成为永恒的记忆。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年建筑在不断老去,如不及时维修加固,历史的记忆将会消失殆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乱搭乱建,破坏了十字街原有的整体风格和韵味,大马路成为马路市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决定在西起烟台山,东至虹口路,南到二马路,北靠大海,总用地33.8公顷的范围内建设烟台城市会客厅——滨海广场。十字街是滨海广场的中心。这一顺民心合民意的工程,由烟台市建设局牵头组织实施,我作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投身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广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规划设计,以“历史的烟台、未来的烟台、开放的烟台”为主题,在保护近代建筑及周边环境、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景点和高层商务区,赋予该地段新的活力,使广场既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又与时代文明融为一体。
广场分两个区域,大马路以南为高层商务区,以商贸旅游服务和金融为主;以北为中心广场区,用地21公顷,根据地貌建筑,由三大部分组成——
海滨景观带。长1200米,宽50-60米,北侧岸墙自西向东分为升浪段、涌泉段、消浪段和亲水段,风浪起时,分别具有激升波浪、喷涌浪花、消减波浪和与浪花共舞的不同功能。以海洋生物为主的小品,式样新颖的坐凳、灯具和膜结构,将烟台海边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中间海岸路全部采用花岗岩铺成,庭院灯和球形、盆形路挡整齐美观。
广场群。包括百舸争流广场、绿化休闲广场、历史文化广场和醴泉广场,铺装面积4.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百舸争流广场由大规格异形天然石材铺出130米直径的圆形主广场,设有9块七彩大型发光地屏,中央45米直径的螺旋状大型音乐喷泉在美妙的音乐节奏中跳跃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在彩灯映射下流光溢彩。绿化休闲广场,在生机盎然的绿地里,一条小溪横贯东西,中间圆池激泄而下的“无源之水”可引来无数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历史文化广场设在广仁路和十字街两条开埠老街交会处,100多平方米的大型木平台和小型喷泉,把两个广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高度渐变的景墙、大小不等的巨石,体现了烟台历史风情、地方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例,或图或文地镌刻其上,丰富了广场的文化底蕴。醴泉广场在广仁路和十字街西南部,一条主轴线由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向东伸张开来,主轴线以美酒飘香为主线的雕塑和水景、灯具、小品的等交相辉映。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广仁路、十字街、共合里与春德胡同等建筑、街巷和庭院,规划保留建筑46幢,增补建筑7幢。广仁路街区尽显上世纪近代历史建筑风情,十字街分东中西3条,由狭窄的小巷连通,建筑大多修旧如旧,个别建筑推陈出新,增添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时代感。
滨海广场的建设得到了建设部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工作指导,广大居民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年3月拆迁工作正式启动,共拆迁居民户和非住宅2875户、21万平方米。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和单位舍小家顾大家,不到6个月就基本完成了搬迁任务。住在十字街祥凝胡同7号院我的表兄弟们先期搬迁到惠安小区、塔山小区等区域,为加快拆迁建设进度带了好头。自工程启动至全面竣工,整整两年6个月,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留下了我工作的印迹。想到为烟台仙境海岸建设新的地标,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把十字街周围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浑身上下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2004年8月,滨海广场全面竣工,呈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20年后,滨海广场仍充满迷人的魅力和清纯活力,十字街成为21世纪烟台城市建设乐章上激情跳动的音符。(史纪明)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