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生

烟海e家 2025-10-21 12:05

  一

  前些日子,与享有盛誉的出版家冯克力、唐宁平夫妇跑了趟威海,探望在那里消夏避暑的魏兴荣女士,也就是网络大咖荣夫人,在她那安逸的小宅子里吃了顿午饭。

  其时北方刚刚开海,黄渤海奉献出诱人的美味,荣夫人买了一堆海鲜,螃蟹、对虾、鲳鱼应有尽有。烹饪也简单,就是传统的清蒸、酱焖。

  我与冯兄经常找个小馆子喝两口,焖条鱼、炒盘蛤、炸几个虾仁,三两百块钱,怡然自得。我自诩会做几道小菜,喝酒时难免吹牛,自然也会对馆子的厨艺品头论足,褒贬一番。

  老冯撺掇荣夫人道,小非常夸耀自己会做菜,是骡子是马得牵出来遛遛,今天就让他露两手。如此境况下,只能当仁不让了。不过海鲜已经上桌,只有素菜尚未下锅,荣夫人原本准备炒个杏鲍菇片,我换了个花样,改片为丝,没想到大受欢迎。

  杏鲍菇改刀后,我从她的冰箱里翻出了半根胡萝卜以及几根韭菜切丝、切段备用。油热后,先将胡萝卜丝下锅翻炒了几下,紧接着放入杏鲍菇继续拨拉,然后加入盐和酱油。如今的酱油都含谷氨酸钠,不用单独放味精。杏鲍菇缺少水分,需要加少许高汤润一下,我看到锅里蒸螃蟹的汤还未倒掉,正好废物利用,其实热水亦可。

  加汤后的杏鲍菇很快耷拉下身段,与先自软下来的胡萝卜丝交融在了一起,这时放入韭菜,淋上香油就可出锅了。杏鲍菇喜油,若是有点五花肉丝先煸炒一下就更好了。

  菜上桌后,冯兄夸赞道,先不说味道,光是颜色就很诱人,杏鲍菇的奶白、胡萝卜的橙红、韭菜的深绿,搭配起来非常好看。我说,每道菜品最多三种颜色,否则就乱了。我听一位装修设计师说过,房间内主色调若是超过三种,则显得花里胡哨,万物相通。

  由此我想起有些小饭馆炒的山药片,不仅加胡萝卜片,还加绿辣椒片、红辣椒片,其实辣椒片与山药片完全不搭,起不到提味作用,目的只是为了好看,结果适得其反。讲究些的馆子,最多只加几片黑木耳,盖因黑白相搭乃绝配。甚或单刀直入,就是一盘奶白色的山药片,干净清爽。其实诸事都是这个道理,过犹不及。

  荣夫人与冯夫人说杏鲍菇倒是常吃,切丝搭胡萝卜丝、韭菜段炒还是第一次领教,不仅顺滑爽口,味道也进去了,非常好吃。吹捧一番后,很快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席间荣夫人说起有一次相聚时我说到过的葱炒蛋,那是一个我到处卖弄的话题。别看这道菜简单,大多数人却不得要领,他们通常都是把葱花搅拌在蛋液里下锅,如此葱香就很难溢出了,吃起来有一种水唧唧的感觉。若是先炒葱,待葱香扑鼻,再把蛋液倒入锅内混在一起,就有了炝锅的效果。许多人如法炮制,感觉味道确实不一样。

资料图  文图无关 

  二

  酒至半酣,冯兄说该来个汤了。荣夫人连说抱歉,原来她没考虑汤品。这回没待鞭策,我就自告奋勇,说还是本大厨出手吧!

  我记得冰箱里还有两根不大的丝瓜,翻出来后,两位夫人说那就做个丝瓜蛋汤。我说咱们不妨换个花样,不能总是老一套,来个上汤丝瓜吧!

  上汤乃粤菜的说法,北方多称高汤,一般来说就是骨头汤或鸡汤。若要专门熬制,则有诸多讲究,大都以鸡、鸭、猪、火腿、干贝、香菇等为原料,分为毛汤、奶汤及清汤。香港作家陈梦因任《星岛日报》总编时撰写的饮食专栏《食经》,甚至提出了用“30斤肉类熬30斤汤”的标准。但这些大都是宾馆饭店那一套,有些麻烦。

  寻常人家,平日里有个骨头汤就不错了,有人说那也难得经常熬。其实谁家也不会一天到晚用高汤做菜,只要炖骨头时多熬点汤,分别盛在小型器皿中,冷冻个十碗八碗的,就能够应付个把月。

  话扯得有点远,还是拉回来。丝瓜若是切片,加热后容易抽抽,切成滚刀块品相就好多了。油热后丝瓜下锅拨拉几下加入高汤调味,接着放入榨菜片、黑木耳,出锅前加上蒜末,文气的说法就是蒜茸。这里面的核心是出锅蒜,千万不能先在油里煸炒,一定要留待最后添加,蒜茸茼蒿、蒜茸茄子也是这个路子。

  那一日没有高汤,其实这样说是不准确的,我早就瞅上虾盘里那点残汤了。那一日也无榨菜片和黑木耳,榨菜片有提鲜作用,少了有点遗憾;黑木耳主要起调色作用,可有可无。

  上汤丝瓜很快就端上桌了,大家喝下一羹匙后,咂咂嘴,啧啧味,惊叹不已,言称还没品尝过这么好喝的丝瓜汤,纷纷询问秘诀。我说一是高汤,二是出锅蒜。他们有些不信,我说非要再说点什么,那就是控制盐量,这一点我是跟江苏作家陆文夫学的。

  1983年《收获》杂志第一期刊载了陆先生的小说《美食家》,那上面说,汤品大都最后上桌,彼时人们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口腔里充溢着各种滋味儿,汤里就是不放盐也不会寡淡,反而会觉得清口。虾的汁液本身就有咸鲜味儿,这个时候就更不能加盐了,如此而已。这道上汤丝瓜着实让众人感动了几日,荣夫人还把它写进了文章里。

  前几日烟台汽车商会会长王海卸任,招呼我这个中学校友和几个朋友搞了个家宴,头天他找人把一只秃噜好的跑山鸡送到我家,让我帮忙炖一下。第二天我拎着焖烧锅,连鸡带汤提了过去,加热后放上胡椒粉和香菜末就上桌了。大家品尝后,都说汤好喝,肉也好吃。

  我说鸡汤的味道都差不多,肉好吃取决于鸡的品质。这道菜的特色是汤汁澄澈透明,赏心悦目。技法很简单,先用淡盐水尽量透出鸡块里的血水,烧开后再撇去浮沫,文火慢炖。半小时左右,佐料的味道发挥得差不多时,再将鸡块逐一拣出,丢弃葱姜大料等杂物。待鸡汤沉淀后,滤掉沉渣,鸡块回锅继续慢炖,这样方能完全去除血沫子,也是道功夫菜。

  三

  当代作家中,若以小说形式书写美食,陆文夫的《美食家》乃开山之作;散文这类题材则较为多见,但是大都难望汪曾祺项背。

  上世纪80年代初,接连在《北京文学》上读到汪先生的小说《受戒》和《大淖纪事》,由此知道了他的大名。前者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后者讲述了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追求人生幸福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家乡高邮、乃至扬州一带的风土人情、世态民俗。

  不久知晓,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台词也大都出自他的手笔,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垒砌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寥寥数语,就铺开了一幅茶馆里的热闹画面,令人叹服。

  后来陆续又看了许多他的美食散文,感觉更加亲切。那些文章,日后结集为饮食文学三部曲:《四方食事》《旅食与文化》《吃食和文学》。

  汪先生笔下,没有满汉全席那些普通人够不着的东西,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有些像“舌尖上的中国”表现出来的内容,很随意地就让人闻到了烟火气。

  其实,不少功成名就的男人都喜欢做饭,譬如《贫嘴张大民的故事》中的主角,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梁冠华就善于烹饪,做得一手好菜。膳夫之乐,在于厨案与颠勺之间。

  汪曾祺也愿意下厨,常在家中待客,蚕豆、萝卜、马齿苋、枸杞、荠菜、干丝等普通菜蔬,经他过手操弄,很快就成了美味佳肴,品尝后口齿留香,心心念念。若是仅仅止步于此,倒也不甚稀奇,孰料其接着就会以闲散随意的文字将这些美食描述出来,顿时把其他人也勾得垂涎欲滴。

  汪先生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懂吃、会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尽管他认为人的口味要宽点、杂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然而真正令其醉心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他在《端午的鸭蛋》中写道:“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他家做饭常年由他包圆,招牌菜乃油条塞肉:“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在厨房里煎炒烹炸忙乎一通后,汪先生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美美地看着别人享用,若是听到“啧啧”的称赞声,立刻乐不可支。每每自夸:“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四

  口腹之欲人皆有之,不可或缺。物质匮乏年代有句老话:粗粮细做,细粮精做,说明困顿时期人们亦在追求美食。物质条件改善后,饕餮者众,蔚为大观,烹饪上的要求就更高了。

  然而,绝大多数人平日吃的都是家常菜,很少有人常年下馆子。你就是钱再多,总吃山珍海味也会腻歪。家里做饭大多主妇掌勺,不过近年来男人下厨的也不少。说句得罪女士的话,男人真要做饭,大都比女人做得好吃。你看饭店的红案,厨师几乎一水儿的男人。

  相对来说,男人在外面吃饭机会多,见的场面自然也多。若是留心,就会把馆子里吃过的记在心里,回家后如法炮制,为家人奉上一道道美味佳肴,这是不可替代的乐趣。

  不过有段时间,电视上流行美女私房菜,看了几期后,觉得没有技术含量,一道并不复杂的菜肴,锅碗瓢盆用了一大堆,有些工具主义。做出的东西也不中不西,虽然主持人一个劲地称赞,一看就知道可吃性不强。由于浮而不实,很快烟消云散。千百年来,中餐的烹饪方式已经挖掘到了极致,能够掌握这些成熟的技巧就很不容易了。

  中餐确有特殊的魅力,不过西餐亦有独到之处,法餐当为翘楚,就连法国厨师也属于艺术家范畴。1889年,米其林轮胎在法国克莱蒙费朗创立。1900年万国博览会前夕,为了推广汽车旅行,米其林兄弟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讯聚集一起,推出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指南》,餐厅收录于《米其林红色宝典》。

  上世纪后半叶,米其林餐厅评选范围从法国扩展到整个欧洲,到处都留下了米其林监察员的足迹。由于专业素养和身份保密,他们的评价权威公正,为大众认可。2008年,米其林评选进入香港和澳门,八年后延展至京沪穗蓉等地,范围也不仅局限于西餐,多家中餐厅跨过了门槛。

  米其林餐厅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最高荣耀为三星。星多星少会很大程度影响入选餐厅下年的声誉和生意,每家餐厅都十分重视。有家保持了几十年的三星餐厅有一年降为两星,主厨因此而自杀,可见它的分量。

  目前中国入选三星的,除了香港七家、澳门两家外,只有沪上的“泰安门”与“UV餐厅”以及京城的“潮上潮”与“新荣记”。就连以粤菜著称的广州和以川菜著称的成都,虽然入选的餐厅不少,但皆在三星以下。

  享受美食乃人生最大愉悦之一,米其林餐厅亦成为网红打卡地。不过普通人难得去那些高档场所打几回牙祭,还是苍蝇馆子更接地气。然而无论何种说道,做好家里的每顿饭才是最重要的。(小非)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