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随意翻阅国瑞送我的《綦国瑞文集》理论卷,拜读了他刊于《烟台晚报》读书版的经验体会文章《关于散文写作的审美提升》,我感觉自己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想,这是一篇源于实践、对散文创作富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之谈。
笔者同国瑞是老同事、老朋友,当年共同在烟台新闻战线打拼多年。在我担任烟台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以后,时隔不久,国瑞也从市委宣传部调任报社副总编辑,我们共事多年。记得有一次,我们俩一起赴南方公干,不约而同地来到苏州,共同站到寒山寺的枫桥上,遥想当年过往诗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情画意。国瑞大发感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触景生情是写好纪实散文的审美基因,善于从眼前景、身边事生发开去,捕捉诗情画意,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篇章,是诗人、作家和记者必备的素养,也是写好文艺通讯和纪实散文的先天条件。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此间,国瑞的工作岗位虽然不断变换,职务也随之变迁,但他对散文创作的执着追求一如既往,一路向前,硕果累累。国瑞送我的一箱文集,就是他多年笔耕的硕果,可谓著作等身。
国瑞不仅在散文创作方面孜孜以求,而且通过实践不断升华理论修养,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水平。笔者粗粗浏览了他的文集理论卷,见证了国瑞运用散文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升华理论认识,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文集中关于写作的文论、短评及有关的序跋,都有力地证明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不断提高理性认识,反过来又运用理性认识指导散文创作的历程,可谓理性认识与创作实践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发表在《烟台晚报》“读书”版的《关于散文写作的审美提升》一文,充分展示了国瑞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水平和多年来的经验,富有指导意义。
在中国,散文体裁可谓古已有之。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散文这种非八股的文体,深受中国文学青年的喜爱。他们在散文创作方面大展拳脚,以鲁迅为首的作家更是随着思想的解放,纷纷投身杂文、随笔的写作。与此同时,报章杂志纷纷开辟栏目,为散文创作提供园地,让散文创作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百花齐放。有的研究者著文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散文创作进入复苏和发展期,报章杂志开辟了专版专栏,各级出版社纷纷推出散文专著和选集。笔者的书柜和书架亦被散文专集和选集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开始时,人们称这些作品为散文选集,后来,出版商为了广开销路,改称此类出版物为“美文集”“艺术散文集”,真个百花齐放、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究竟何为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有人称散文为“情文”,认为散文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以情渗透其中,状写自己之情,以唤得读者之情;有人甚至将散文比喻为“古道热肠的赤子”,无法掩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认为思想实、情感真,实乃散文要素中的要素,是检验一篇散文好与坏、水平高与低的试金石。一篇“美文”,必定是富有“浓得化不开”的真善美之情。
笔者也是一个散文爱好者和习作者,当年还曾被群众推举为烟台杂文学会会长和山东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杂文、随笔也属于散文范畴),至今没有被除名。我对散文的业余爱好坚持至今,笔耕不辍。新闻是我的工作职责,写散文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当了一辈子记者,业余写了一辈子散文,自娱自乐至今。
在文学创作领域,散文属于最大众化的文体,粗通文墨者都可以投身这一行当,至于写出的作品水平如何,则另当别论。国瑞在《关于散文写作的审美提升》一文中,恰恰对准了散文写作低素化的症结所在。小说创作的要害是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诗歌创作的关键是要创作美的意境,让人沉浸其中。散文创作如何进行审美提升、创造新的艺术境界,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国瑞提出的“审美提升”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和主攻方向,究竟散文创作该如何提升水平、达到新的境界,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前行。
烟台近年来的散文热,带动了散文创作的空前发展,可谓名家云集,佳作连篇,独领风骚,可喜可贺。祝愿烟台的文学创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佳作!
(王永福)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