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鲁大

烟海e家 2025-10-20 21:43

  我是199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烟台师范学院任教的,那是我第一次入职鲁大,也是人生第一次就业。孙桂廷老师当时在学校宣传部工作,因为我1994年又回到北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短短两年中有半年又在福山农村中学锻炼,所以彼此没有较多的工作交集和生活交往。

  199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设立了教师专题研究组,根据国家教委思政司领导提名聘任了三位召集人,他们是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饶定轲教授,另一位就是孙桂廷老师。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的宣传部部长能够位列三位召集人中,实属难能可贵,使我对孙桂廷老师刮目相看。

  1999年夏天,我自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后,再次入职烟台师范学院,这是我第二次就业,此后就一直为鲁大服务,再也没有离开。自然,与孙老师见面和交流的机会就多了。

  据孙老师介绍,1996年,他们三位召集人共同立项了全国重点研究课题,1997年夏,国家教委思政司负责同志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哈工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党委书记都参与其中,并在烟台师范学院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山东省高校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也来到学校参会。站在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根本任务、育人育才回归高校主责主业的当下,回望他们诸位在三十年以前所做的这些事情,更觉得意义非凡。

  这期间,孙老师出版了《思想教育的演讲与述评探索》。这本书在校内影响比较大,听几位政治辅导员老师讲,在很多师生聚会、讲座的场合,是可以参考甚至照搬应用其内容的,可见这是一本水平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著。

  后来我负责学校的外事和国际交流工作,当时孙老师是校党委委员、学校外事处处长,我和孙老师的交流就更多了。通过孙老师,我对学校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具体认识,现在我对鲁东大学很多人和事的了解,都得益于孙老师的介绍和回忆。

  如今,鲁东大学是一所以工科、农科、理科、文科为主体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水利环境海洋、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食药品与现代农业、能源材料化工、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和教师教育等六个学科集群优势明显,拥有十多个在全国全省唯一或第一的研究领域,解决了山东省海上航天发射、滨海核电、集成电路与芯片制造等新兴战略性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并深入论证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海洋工程,为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学科交叉融通、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此前几十年形成的历史文化积累,离不开近百年来校地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成功办学实践。

  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付出,还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发扬和传承“严谨精益卓越”的鲁大质量文化。孙老师多年来在挖掘鲁大历史、传承鲁大文化方面用心颇多。

  2024年校庆日,在鲁大1984级同学入校40周年纪念大会上,孙老师代表全体教师致辞,我就在当场,其有声有色的致辞演讲很多次被校友们的掌声打断。有一位在外地高校担任学校党委书记的校友说,孙老师的大会致辞把会场很多校友讲得热泪盈眶,引起了全场共鸣,足见他对学校、对校友的感情,体现了他强烈的鲁大情怀。

  孙老师对鲁大校史研究贡献颇多,是他第一个提出鲁东大学校史应该追溯到1930年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职时曾和诸位同事对新中国首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王哲先生于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时期开创的鲁大教师教育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和丰富。在他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后来的校史研究者又深入梳理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先生在胶东公学时期开创的鲁大水利工程教育史,把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的历史追溯至曹漫之先生,把集成电路学科的发展历史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刘明院士的开拓性工作,把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历史追溯至何其芳、臧克家、吴伯箫和罗竹风等先生当年的筚路蓝缕。

  孙老师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他退而不休,退休不褪色,不仅持续担任离退休工作处的支部书记,为老同志们办实事好事,还被学校聘为校史研究员,继续为新时代鲁大发展尽心尽力,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经常为师生们作报告、讲校史、讲党课,他参加的“讲好鲁大故事”,曾被《中国教育报》予以报道。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他退休以来笔耕不辍,仅近三年就在报纸、期刊发表文章70多篇,其中有30多篇是写鲁大故事的,其余的大多与鲁大几十年服务的胶东半岛有关。我喜欢读他的文章,喜欢他的文笔和写作风格,每当看到朋友圈里出现他最新发表的文章,在众多朋友的点赞里必有我发自内心的点赞。

  在我们即将迎来鲁东大学九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孙老师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回望鲁大时空》,无疑为我们挚爱的、近百年的鲁大增添了一份喜庆和厚重的底色。书有形,但此书更是鲁大全体师生和校友一笔共享的无形文化资产,为我们了解昔日鲁大、理解今日鲁大、通向未来鲁大提供了一把跨越时空的金钥匙。

  教育强国时代的鲁大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尤其要及时调整学科设置、适应国家急需,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强大的使命感和坚定的自信心。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回望鲁大时空》对我们展望未来前景、明了历史重任、增强前行信心会大有裨益。孙老师把这本文集的目录发给我,嘱我作序。我遵命后一看,大都是我以前读到过的,乐于推介。

  是为序。(王庆)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