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牟平的乡镇企业紧跟时代潮流,迈开大步,踏上走向国际市场之路。我当时先后在牟平的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经历和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40年过去,当时牟平农民企业家们敢想敢干敢首创的创业精神以及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我至今记忆犹新。
新牟里率先打开国际市场之门
牟平乡镇企业打开进入国际市场之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带头者是城关镇(后改称“宁海镇”)新牟里村。
1981年春天,新牟里村党支部书记常宗琳去内蒙古出差,在呼和浩特火车站听到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欲在烟台搞联营的消息。他感到机会难得,立马返回烟台,找到烟台机床附件厂主要领导商谈合作事宜。经过几轮磋商,双方达成联手在新牟里村创办内蒙古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牟平分厂的协议。投资300万元的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牟平分厂当年建成投产,生产的“环球”牌卡盘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创汇40多万美元。这是牟平第一家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要求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贸工农”型经济,走出口创汇之路。新牟里村干部群众大受鼓舞,决心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路上继续大步前进。
有一天,常宗琳从报纸上看到毛纺织品在国外旺销,便突发奇想:牟平农村有饲养长毛兔的传统,兔毛资源丰富,我们能不能也办一家生产兔毛纱的企业?经过半年的考察论证,他们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高档毛纺织业是新兴产业,国际市场上高级毛纺产品畅销不衰。国内毛纺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能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完全可以将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1985年8月初,常宗琳根据市场信息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从英国或意大利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毛纺设备,与英国名牌毛纺企业英亚毛纺工业有限公司开展补偿贸易,创办一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毛纺厂。他的这个设想,几乎没人赞成。一个不为外国熟知的村庄,要与世界一流毛纺企业结缘,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可常宗琳不这么想:什么事不是人干的!当初与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搞联营的时候,不也是受尽嘲讽吗?可是我们成功了!这次也是一样,想干的事就坚决干到底,不获成功决不收兵!
接下来,常宗琳和他的管理团队开动脑筋想绝招,先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让英方了解新牟里村的情况和合作意向。后几经周折,他们把英方驻香港代表邀请到新里村进行实地考察。英方代表来到新牟里村,看到机器轰鸣的工厂,花园式的居民小区,整洁街道上的各种轿车、摩托车以及来来往往穿着入时的村民,对新牟里村留下了良好印象。双方出乎意料地很快达成补偿贸易意向,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1985年8月27日,常宗琳率领聘请的三名毛纺专家和一名翻译去英国考察英亚毛纺工业有限公司的毛纺设备,同厂方签订了补偿贸易意向书。此后,常宗琳在青岛和该公司驻香港代表耗时10个月,进行了11轮艰难谈判,终于在1986年2月1日达成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英方提供价值346万美元的毛纺设备,新牟里村在5年内用高级毛纺织品偿还英方设备投资。新牟毛纺厂于1986年3月破土动工建厂房,1987年10月1日正式投产,产品质量达到英方标准,全部出口。这是牟平县第一家易货贸易企业。
1987年6月,新牟里村又获得一个重要信息:香港季星有限公司欲在内地创办一家标准件生产企业,正在寻找合资伙伴。当时,牟平县还没有一家合资企业,新牟里领导班子立即决定,由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存明全权负责与港方联系,千方百计把这个项目拉到新牟里村来。在县外经委的帮助下,经过两个月的沟通,双方于1987年9月6日在北京进行谈判。结果一次谈判成功,当天完成签约。新成立的合资企业——烟台新孚标准件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441万美元,其中港方投资150万美元。其主营业务为生产多种型号标准件,产品面向国际市场,以出口创汇为主。烟台新孚标准件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生产的数百种规格型号的标准件销往西欧、北美、日本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牟平由此实现招商引资“零的突破”。
新牟里村一鼓作气,相继与香港另外两家企业合作创办了烟台新鲁针织有限公司、烟台香平毛衫有限公司。这两个项目总投资375万美元,合同外资额105万美元,年产各类针织衫35万件、羊毛衫15万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际市场。牟平又实现了与外商合作办企业“零的突破”。
1989年,新牟里村先后投资3000万元、4000万元、500万美元购置了“全州”“瑞丰”等5艘多用途集装箱货轮,开通烟台至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货物运输航线,年创汇300多万美元。这是中国农民经营国际海运的一大创举。
至此,新牟里村已经办起11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一年新牟里村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飞龙奖”。1991年新牟里村完成总收入2.5亿元,出口交货值1341万美元。此后连续3年荣获外经贸部和农业部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和“创汇大户”奖,1991、1992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出口创汇第一村”。
借力上路开快车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经贸部门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积极争取外经贸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借力上路、借船出海,是牟平乡镇企业早期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蛤堆后是一个拥有500多户的大村。1985年村里还没有一个工副业项目,全村人都很着急。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心利用本村地广粮多的优势,创办一个出口肉食鸡的养鸡场。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岱去北京向中国外贸商品基地投资总公司的一位老乡求助。这位老乡告诉他,可以上出口肉食鸡项目,搞得好会得到外贸部门投资,并将他介绍到山东省外贸部门。林岱赶到济南登门求助,人家根本不信任他,说给一个从来没有办过大型养鸡场的村子投资,这不是拿钱打响吗!有关部门领导借口开会、有事,根本不见他,林岱连坐了好几天冷板凳。他不泄气不动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对方最终同意让他回村写个报告交上,至于投不投资、投资多少等需要再研究。
蛤堆后村不等不靠,一边给省外贸部门提交创建出口肉食鸡基地的报告,申请省外贸部门投资200万元(后来实际投资180万元);一边跑市、县外贸部门,联系订购养鸡设备和培训技术人员,同时动工建养鸡场。建养鸡场时,村党支部一班人全都靠在工地上,与施工人员一起昼夜突击。一个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养鸡场,从设计、施工到设备引进、安装,再到开始养鸡,仅用了5个月时间。这期间,林岱在汽车上睡了40个夜晚,两个司机轮流开车,往返于北京、青岛、烟台之间。他们经常是一夜奔波,在曙光初照时赶到北京,刚好人家上班,办完事情天已黄昏,再返征途。就这样夜以继日,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养鸡场当年出口肉食鸡5万只,实现利润3万元,出口创汇6万美元。
省外贸总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来牟平考察,在烟台一下火车就批评前来接站的林岱:“我们只不过是一种合作意向,你们就提前动手了。这不是不登记就结婚吗!”其实,当时有好几个地方都在申请建出口养鸡场。这位副经理原来只是想到蛤堆后村考察一下,看看是否适合养鸡,可是到蛤堆后村养鸡场一看大吃一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切他们是怎么实现的?他立即改变了态度:“我赞成这么干。”蛤堆后村以实际行动改变了省、市、县三级外贸部门的态度。他们对蛤堆后村由不信任到支持、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帮助,先后帮蛤堆后村引进美国良种鸡、加拿大孵化设备、泰国饲养技术,购进秘鲁鱼粉……养鸡场从种鸡到加工冷藏、从饲料配方到卫生防疫,全面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几年时间,蛤堆后村就建成包括种鸡培养、孵化育雏、饲料加工、宰杀冷藏、包装运输等肉食鸡养殖加工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村办养鸡场、全国外贸出口肉食鸡重点生产基地之一。1986年至1992年,这个肉食鸡养殖加工基地出口创汇220多万美元。
坐落在四面环山狭窄山沟里的观水镇小泮口村,有186户、500余人,过去是个年年靠吃统销粮的穷村。村里原有一个生产塑料编织袋的小作坊式加工厂,在这干活的是13名家庭妇女。后来,他们以这个加工厂为基础,在银行贷款16万元,建起一条年产百万条编织袋的生产线,当年获利10万多元。对外开放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学波产生“冲出山沟,走向世界”的想法,便三天两头到省、市外贸部门去申请,半年时间里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省外贸公司领导被于学波的诚心感动了,答应让他们按省外贸公司的产品出口标准试产。他们立即组织质量攻关,生产的第一批编织袋就达到出口标准,取得省外贸公司的信任。不久,他们的产品就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来烟台和牟平外贸部门主动与他们联合成立工贸牟平塑料制品厂,共同投资60万美元,从美国引进一套PVC手套塑料和网袋生产线。1988年,塑料制品厂完成外贸出口收购额810万元、出口创汇41万美元,成为牟平专业出口村。
随着一些乡镇出口企业的诞生,牟平农民企业家们的闯劲和魄力赢得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外贸部门的认可,各级外贸部门开始对牟平乡镇企业刮目相看、大力支持。武宁花生烤果厂是创建于1978年的社办企业。1985年,山东粮油进出口公司与他们达成联营协议,先后向烤果厂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厂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把烤果厂打造成集流通、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外向型企业,主要产品有油炸花生仁、烤大花生果、冻煮地瓜、冻煮苹果、烤大豆等十大系列30多个包装规格,年出口量达1.5万吨以上,产品畅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之后,连续九年出口创汇千万美元,连年在全省同行业位居榜首,1987年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飞龙奖”。
宁海颗粒厂原是宁海镇年利润20万元的镇办企业。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分公司、烟台土产进出口支公司帮他们开发饲料、麻塑袋等出口产品,并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1989年,出口饲料2万余吨、麻塑袋45万条,出口交货值达800多万元,创汇220多万美元。这个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农工贸联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飞龙奖”。
在省、市、县外经贸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牟平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越来越强。至1987年,已有28个乡镇企业承担国家出口任务,出口商品涉及食品、机械、矿产、化工、工艺美术等5大类,产品远销美、日、欧、东南亚及中东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出口交货值达6756万元。
千军万马勇闯国际市场
牟平乡镇企业在经过几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之后,于1988年之后呈现出千军万马勇闯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1988年5月18日,牟平县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1988年3月4日国务院召开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及烟台市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实施沿海经济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思想再发动、政策再研究、措施再落实。会议推广新牟里村等一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进典型经验,明确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出台了外向型企业在税收、土地、供水、供电、供热、环保、通讯、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全县展开对外开放大讨论。
牟平的农民企业家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牟平乡镇企业取得的成绩已经翻篇,现在到了在实施沿海经济开放战略中大显身手的时候。
宁海镇西关村与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合作,建起一家生产环卫、市政和公路养护用车辆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攻关高等级公路清扫车国家重点科研产品。他们研发的试验器件和装置多达数百种,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攻克一系列环卫设备核心技术难题,研制的扫路机、餐厨垃圾车、垃圾桶清洗车等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并远销亚、欧、非、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他们投资1亿多元建起中外合资万吨水产品冷藏厂、思维德家具公司,在烟台开发区与日商合资办起出口日本的服装厂,在新加坡开办电脑技术开发公司,在俄罗斯创建进出口贸易公司。至1994年,西关村已有“三资”企业18家,合同外资额达3000多万美元。
西桂里村先后聘请湖北武汉冶金设备制造总公司原总经理周莫林、山西太原钢铁公司轧辊厂原经营总经理赵逸先、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业炉室原主任时文起等一批高科技人才来村办起工业炉厂和炉管厂,并聘请他们分别担任厂长、总经理、技术部部长,主持企业经营管理和新产品研发;与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美国)合作,为全国火力发电厂制作锅炉配套设备;与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冶金部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合作成立冶金环保设备联营厂,生产国家环保产品大型布袋除尘器;与北京凤凰工业炉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步进式梁式加热炉、热镀锌线退火炉、辊底式加热炉等。上述产品除销往国内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4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外,还出口日本、美国、伊朗、韩国、德国等15个国家。
玉林店镇孙格庄村1992年成立烟台九发食用菌开发公司,与意大利食用菌大型生产企业阿尔法实亚公司建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合作伙伴关系,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化食用菌养殖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双孢菇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之后又从德国引进蘑菇切片加工机、从日本引进鲜菇包装生产线、从美国引进蘑菇罐头生产线,生产“JF”牌鲜双孢蘑菇、速冻双孢蘑菇、双孢蘑菇罐头等产品。公司实现工厂化、立体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为我国食用菌行业的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圆满完成双孢菇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多项国家“九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连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企业”。1998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59亿元,实现利税4047万元,出口优质双孢菇系列产品1万余吨。公司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科研、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产品畅销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1998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
文化里村并不靠海,却在养马岛建起一座5000吨级的渔货两用码头,开发海水养殖1100亩,组建起自己的捕捞船队,建起一座万吨冷库,实现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经营,加工的海产品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村里购买了两艘600马力冷冻渔轮、四艘800马力冷冻渔轮,开展远洋捕捞作业。1992年8月,与香港泛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注册资金800万美元,去莫桑比克开展远洋捕捞作业,合同期14年。这是我国第一支由农民组织起来远赴非洲捕捞作业的远洋船队。
高陵镇毛巾厂是一家镇办企业。他们与我国民族工业第一家毛巾厂——上海三友实业社开展横向联合,购置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印花流水线、后整理流水线等设备技术,生产出高标准的“三角”牌毛巾。1986年,他们又投入40多万元购进单纱强力机、织物强力机、烘纱机和平洗机等先进设备,开发出口创汇产品,成为牟平创汇大户。
还有一些乡镇企业原本跟外向型经济并无关联,最终也走上了出口创汇之路。宁海镇芷坊村原有一个专门生产纺织机横机针的小针织器材厂,由于产品质量过硬,1992年香港泰昌公司老板慕名而来,与其合资兴办烟台海昌针织器材有限公司,开发出口产品。海昌公司生产的各种针织器材产品,在国内市场负有盛名,70%出口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生产横机针的最大厂家,被山东省外贸部门确定为横机针出口基地。龙泉镇东殿后村塑料厂1991年生产的第一批玻璃纤维钓鱼竿,在无锡中国渔具订货会上被台湾吉盛钓具公司老板林实夫先生看好。他跟踪来到殿后村投资,双方联合成立烟台金岛渔具有限公司,企业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0万支增加到100万支,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实现产值1800万元、创汇20多万元。后来公司成功地开发出“小稻穗”牌碳素钓鱼竿,年产能力达到500万支,成为全国最大的钓鱼竿生产企业,“小稻穗”牌钓鱼竿在2001年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
(曲延科)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