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冢待解之谜

烟海e家 2025-09-10 23:58

  马陵冢村位于福山区臧家庄镇西2公里处,是一个平原上的村子。现已消失的马陵冢,原是一座巨大的冢丘,位于现马陵冢村北面的坡上。

  马陵冢历史悠久,因无史料记载,当地人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考古学者也只是笼统地称这是一座汉墓。当地流传的各种传说,又给它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一说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马超死后在各地建造惑人的疑冢,马陵冢即为其中一处,为其手下千万将士人手一袍土而堆起。还有一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战马死在这里,于是将战马葬于此地,堆起巨大土冢。我小时候经常路过此处,听说较多的是马超的传说。长大后,看过《三国演义》,学过历史,对蜀国的战将马超跨越数千里将墓筑于曹魏的地盘,心中存有疑惑。与我有同样疑惑的大有人在,却无人去细考究了。

  马陵冢古墓群很有特点,总体呈长方形,东西70多米,南北50多米,中间有一个高大的封土坟冢,四周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配置了4个圆形小冢子。中间的大冢子自下而上呈棱台状,顶面宽近10米,长20米。小冢子直径10多米,上为土顶,下有砖结构,侧有石门。1973年文物普查时记载,大冢子的封土高12米,周长150米,小冢子的封土高3米,周长40米。

  如此大规模的土墓,位于东西走向的烟青公路以北100多米,路过的人们远远就能看到它高耸的身影。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村人把大冢子从中间劈成两半,把东南向的小冢子推平了。大冢子封土仅存8米高,周长50米。在这次整田过程中,在大冢子正北100米处还发现了三座古墓,均系砖室墓。墓室南北长3米,东西宽1.6米。墓底铺子母扣花纹砖,纹饰有回纹、菱形纹、环形纹等。随葬的遗物有陶豆、陶罐和五铢钱。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豆、罐均被推土机压碎了。至70年代末,这三座墓的土被村人用小推车一车一车地推向周边,这里建设出了几十亩“大寨田”。

  1981年6月文物复查时,所有冢子的封土已经被全部推平,整修成一片可耕地,地下墓室没有发掘。后来大冢子南侧塌陷,露出一个洞口。进入墓室,发现里面淤土严重,墓室已经被严重盗扰。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观察,这应是一处汉墓群,跟唐太宗没有关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富士苹果镇”,这里栽植上了苹果树,形成了绿意盎然的果园。现今60岁以下的人对马陵冢肯定是没有印象了。

  马陵冢东边曾是栖霞第三中学,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高中学生,现为臧家庄镇中学。

  建于明代中叶的马陵冢村,因墓而名,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马陵冢村的超级富豪李氏家族,在村中留下了精美气派、规模宏大的李氏庄园。后来的栖东县行政公署曾入驻此庄园。

图片

李氏庄园资料图 

  马陵冢村清末曾出过一家李姓大地主,李氏庄园是李绪尧、李绪埙、李绪田兄弟3人(当地人称他们为“三崴”)在海参崴经商发迹后回乡建造的。庄园始建于清光绪27年(1901年),历时十几年,由5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建筑群构成,各组三到五进院落不等,连同大门、厅堂、楼房、东西两厢组成一个个标准的四合院,房屋共有500多间。庄园规模宏大,房屋建筑考究,用料高档,精雕细琢,尽显奢华,是胶东地区民居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典范,更是研究胶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古民居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的李氏庄园规模仅次于栖霞的牟氏庄园,2006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栖东县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于栖霞东部和北部的一个县。1941年3月,栖东县行政公署设立于康家村(桃村镇),1945年8月迁到马陵冢村,至1953年9月栖东县重新并入栖霞县,8年多的时间,栖东县行政公署长驻李氏庄园,成为栖东县人民参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行政中心。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马陵冢村列入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马陵冢虽已消失,但有马陵冢村在,马陵冢的历史刻痕就还在。倘若有关部门能集中精力再下功夫,把有关墓葬蕴含的胶东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一番,应当算是一大幸事吧?(李渲)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