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下的《胶东日报》

烟海e家 2025-08-28 22:49

  在烟台市芝罘区虹口路8号(原烟台海岸路19号)铁栅栏围着的院里,有两栋1918年由烟台德成营造厂建造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建筑平面呈方形的近代英式风格建筑。每栋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四面多棱坡形的红瓦,屋顶上烟囱错落有致,杂色花岗岩砌成的二层带阁楼墙体,嵌入了坚固耐用的英美提拉式紫色木框玻璃窗。北面是临海的封闭式外廊,立面山墙尖挑檐处采用悬鱼装饰,方形石立柱配紫色木墙玻璃大窗美观大气,观海赏景最为适宜。

图片

胶东日报社旧址 

  两栋建筑原为英国侨民住宅,有英商“仁德洋行”的仓库,印刷部的设备存放在那里。

  其中,西北临街的一栋建筑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的第一份党报《胶东日报》。2020年12月,胶东日报社旧址作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被烟台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活教材”。

  烟台地下党创办《胶东日报》

  1929年秋,为帮助广大群众正确了解国内外时局,推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发展,中共烟台地方特支和军事特支决定共同创办一份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的党报——《胶东日报》。社长由1927年加入共产党、中共烟台第一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许端云担任,总编辑由军事特支在芝罘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的共产党员赫连基担任,采集、印刷、发行等工作由社长许端云与胡世星、黄宝奎、陈恒荣等同志负责。社址租借在烟台海岸路19号西栋小楼里,与“仁德洋行”印刷部为邻。

  创办报纸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除了党组织发动党员、亲友筹资捐赠外,大部分经费由社长许端云说服开明的父亲出资。经费解决了,许端云通过各种关系办理了报刊登记手续,请在“仁德洋行”任职的父亲出面协调洋行印刷部承担《胶东日报》的印刷业务。经过紧张的筹办、采集、印刷、发行,日刊四开四版的《胶东日报》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报纸一版为社论、政治文章和国际电讯,二、三版为国内各地和本市新闻,四版为文艺评论、小说、诗歌、散文、小品文等综合文艺,每周六的第四版作为党的外围组织“野火社”编辑《野火》文艺专刊,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国民党反动派恐惧《胶东日报》

  《胶东日报》利用英商“仁德洋行”的印刷设备和信息资源出版报纸,可谓新颖时尚。不仅正文全用五号铅字,在当时烟台所有报纸中是独创的,且各种稿件来源广,信息量大:一是选择路透社烟台分社每日之英文电讯稿;二是择用沪、津等地各大报纸的有关内容;三是择优采用读者来稿;四是办报人员自行采写。

  许端云废寝忘食地组织撰稿、译文、采访、编辑,常常彻夜不眠,使《胶东日报》一经问世,就以内容丰富、信息敏捷、版面新颖、独具特色而深得读者青睐,市民争相订阅,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影响力极强的报纸。《野火》文艺副刊为党的外围组织开展传播革命理念,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胶东日报》的日发行量一度超过了6000份,除在烟台及周边地区发行外,还发行至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在胶东及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烟台的政治气氛空前活跃,报社也成为烟台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地点,地方、公安、军事特支的同志经常在这里接头开会。

  由于《胶东日报》及时报道工运、学运及红军战场胜利的消息,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文化侵略的本质,控诉蒋汪反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介绍马列主义理论、科学知识和进步文艺作品,动员劳苦大众组织起来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反资本家和地主豪绅剥削压榨的斗争,烟台市民争相购阅发行量剧增的《胶东日报》,令反动当局惊恐万分。不到两个月,《胶东日报》便被反动当局视为“眼中钉”,地下党组织决定暂予停刊,以《胶东新闻》在新闻管理部门注册,继续按《胶东日报》办报宗旨出版发行。但不到一个月,便又遭反动当局查禁而停刊,报社随即从海岸路19号西楼迁出转为地下活动。

  社长许端云被捕后壮烈牺牲

  1930年初,盘踞烟台的军阀刘珍年在蒋介石接二连三的电令逼迫下,由容共走向了反共。《胶东日报》停刊、《胶东新闻》被查禁后,处境艰险的烟台地下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遵照中央军委决定,将安插在刘部军队、警察和地方等处暴露身份的党员全部撤出,成立了中共烟台市(临时)委员会,任命许端云为临时市委书记,领导本地党员继续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25岁的许端云临危受命,成为中共烟台市委的第一任书记,领导全市50余名共产党员继续进行地下斗争。当时,他还是学生,白天上学,夜间秘密从事党的工作。不能办报纸,就编印传单和小报秘密散发,他的卧室既是地下编辑部和印刷所,又是秘密联络点,领导“烟台工人运动委员会”组织泗兴印刷社和远东洋行工人开展罢工斗争。从益文学校毕业后,他和徐约之一同到养正学校任教,领导了著名的“养正学潮”罢课并取得胜利,促进了烟台市学生运动,锻炼和考验了一批进步学生。

  许端云的革命活动早就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烟台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在1928年底向南京国民党中央填报“共党党徒调查表”,就注明许端云是笃信共产主义、活动力很强的骨干分子。国民党南京政府多次密电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严办许端云。1931年2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再次电令刘珍年:“许端云住在三马路卿云里一号……逮捕送省。”1931年2月9日晚,许端云在市区三马路卿云里一号家中印刷革命宣传品时,被刘珍年部抓捕,作为省令缉办政治要犯,被押送至济南国民党山东省第一监狱。

  许端云,字祥五,1905年出生于牟平县招民庄(现属乳山市)富裕人家,天资聪颖,5岁念私塾,19岁考入烟台益文学校,接受到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1925年,上海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许端云与进步同学徐约之、陈桓荣等人办壁报,用诗文、评论等形式,揭露黑暗现象,宣传进步思想,提出“唤起工农,推翻军阀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列强,拯救中华民族之危机”的主张。他带头在校园贴出“打倒军阀”“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劳工神圣”等标语,向反动势力开火。在美籍校长秘密追查,加强宗教统治,以道义麻痹学生思想的形势下,许端云在学生中组织了“反基督教学生同盟会”,发动学生摆脱反动宗教统治,在烟台各教会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许端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于下半年经徐约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中共烟台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徐约之任书记,许端云任宣传委员。在十分艰险的革命环境中,许端云躲在卧室点着煤油灯通宵达旦地复写刻印宣传材料,以尽快送达革命同志。

  许端云被捕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多次遭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以坚定的革命信仰,理直气壮地向敌人宣布自己是共产党员,是烟台市委执委,革命宣传品是自己印刷散发的。而当敌人逼问他党的组织和同志时,他只回答“不知道”。敌人软硬兼施折磨他半年之久,没得到半点机密。父亲到狱中探望,他从铁窗里伸出手为父亲擦去眼泪,深情地说:“儿子的时间不长了,请父母保重,不要过于伤心。我对得起组织,也对得起祖宗。我活得无愧,死而无怨。儿子丝毫没有后悔!”

  1931年8月19日,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军事法庭判处许端云死刑,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将其杀害。临刑前,敌人给他带上重型镣铐,用铁丝穿在他的两根锁骨上,使他无法抬头直腰。许端云以钢铁般的意志忍着剧痛,昂首挺胸走上刑车,在刑场上高呼着“自由与幸福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壮烈牺牲,时年26岁。

  1991年,芝罘区14619名共产党员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集资在二马路东山花园西南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场,为中共烟台市(临时)委员会书记许端云烈士竖立雕像。黑色大理石基座正前雕刻着党徽和许端云烈士的生平简介,雕像与基座中间四周,用汉白玉雕刻的26朵梅花,象征着许端云烈士26年的青春年华。(高守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