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子 巧果子

烟海e家 2025-08-26 22:53

一 

  蓬莱人唤作“棠梨子”的,实则是三种小果子的总称:白海棠、花红、小沙果。《诗经》上说“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说的正是这类果子开花时的盛况。一根枝条上开满了花,几十上百朵。七八朵、十几朵花密密麻麻簇拥在一起。到结果时,一嘟噜一串,六七个、七八个果子聚在一起,恰如早年间农村一街筒子全是岁数个头相仿的孩子般绵密。这几样乡土水果,如今的城里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怕是识得的人不多了。偶有乡间翁妪,每逢七夕前后,提篮担筐,将这几样几乎消失殆尽的、扎根胶东本土的小果子,于柳荫下、于画桥边、于街拐角,铺陈在某一个角落,方让有心人觉得:这些小果子,并没有断了根。

图片

  三种小果子,个头都不大,没有夺人眼球的外表,也没有十分诱人的、远远都能闻到的香甜气息,朴实、低调、不奢华,这是古胶东山里果、村头果、海边果的活化石。

  白海棠开花最早。清明过后,天气转暖。灰褐的枝条上忽然就绽出点点白蕾,远看如积雪未消。花瓣薄得透明,花心微泛粉晕,活脱脱是少女初嫁时羞答答的脸。这般景致,倒应了《群芳谱》里“海棠春睡”的典故。白海棠花谢后,叶子才慢悠悠地长,卵圆形,边缘锯齿细密,春风吹过,沙沙作响,像是在数算着七夕到来还有多少时日。白海棠果农历六月中下旬成熟。六七分熟的白海棠果,果皮青绿略微带了点月白的光;七八分熟时,青气褪去,整个果子裹上了搪瓷般的月光色,娇俏喜人;如果挨到九分熟,月光色上略微铺染上一抹浅黄,很浅很浅的光晕,细小的金褐色的小星星缀满白海棠果柄附近。细看,能看到果柄附近的果皮上撑开的一条条细微的裂痕。这样的海棠果,是熟透了。白海棠是脆的,嘎嘣脆的那种脆。尤其是七八分熟的时候,咬一口,咔嚓一声,整个海棠果就裂开了。我个人感觉,白海棠果是这三种小果子中口感最棒的。为什么我这么了解白海棠果、喜欢白海棠果?因为小时候,我姥娘家的照壁后就曾经有这样一株白海棠。

  花红树,知节令。谷雨前后三天,准开花,粉白的花攒成小簇,远远一望,云霞栖枝。花红的叶子狭长,叶脉分明,果子熟时黄里透红。果皮一道黄,一道红,一道黄,一道红,交叠排布。黄的鲜,红的艳,隔着皮几乎能看见里面果肉的纹路。相对于白海棠长长的、细细的果柄,花红的果柄就短得多、粗得多。花红是这三种小果子中最漂亮的,但也是最不受吃的。果肉绵软,甜中带涩。没熟透的花红,用俺蓬莱话讲,那是“巴涩巴涩”;就算是十分熟的花红,也摆脱不了自身带着的一股子涩味。与生俱来的,没有办法。

  小沙果树泼辣。田头地角,海边沟崖,见泥土就长。花小,淡粉色,也是开得很繁盛,一串一串。花期和花红前后脚。叶椭圆形,边缘钝锯齿形,叶片挺厚实。我们村放牛的老黑,经常摘沙果树叶来吹哨子。这也是个技巧,我们这帮小孩就怎么摆弄也吹不响。沙果是六月下旬开始成熟,七月才是它的盛果期。相较于白海棠果和花红果,小沙果要晚熟十天到半个月。小沙果的果子比花红略大。由于品种不同,小沙果的果实颜色比较多,有绯红、翠红、黄绿好几种。味道也比花红好很多。小沙果的果肉成熟后是起沙的,吃在嘴里就像一粒一粒极小极细微的小沙粒。难道,这就是它叫沙果的原因吗?沙果的口感,比花红强很多。起码,它没有涩味。原先,我们村的果园,有十几棵花红树沙果树。为什么有这些树?听老人讲,它们是其他各种苹果的授粉树。这个道理,我到现在也没捣鼓明白。其中就有一棵老沙果树,长在果园最北端,河底的沟崖上一块呈倒三角的小地湾子里。结的果子是翠红翠红的,果肉微黄,汁水十分饱满,咬上一口,酸甜酸甜的汁水瞬间爆满了口腔。那种甜是透亮的甜,那种酸也是透亮的酸,叫人觉得,这种口感真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二 

  白海棠、花红、小沙果都是农历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上旬进入成熟期,仿佛就是为了陪伴巧果子,才来到这个世间。

  我们蓬莱的风俗很怪,全国绝大部分地方过七夕节都是农历的七月初七,而我们蓬莱人偏偏过七月初六。我曾经问过我母亲这里面有什么讲究。我母亲说是:馋老婆,早点吃,拿着初六当初七。我细想想,觉得也不对。七夕节基本上是属于孩子和年轻女子的节日,这一天的民俗并不是特别重视吃食。我翻腾翻腾资料,看看有没有别的说法。上网一查,还真有缘故,摘录如下:大明崇祯四年(1631)冬,登州(治所今蓬莱)孔有德兵变,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莱州知府朱万年命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叛军猛烈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率领兵民,勠力同心,坚守孤城。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齐下,朱万年壮烈殉难。

  朱太守遇害那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朱公忌日过节欢庆,于情相悖,于理不通。为“表扬忠烈,追报功德,厘正祀典,嗣续千百世之永思”,所以,登州府、莱州府下属各县提前一天过七夕。这就是原登州府、莱州府所辖部分地方七月初六过七夕节的习俗由来。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我们年少的时候,过七夕节的重头戏就是烙上一大锅香甜酥脆的巧果子,用绦线穿成长长的一串一串,每个孩子分几串。巧果子串的天头绑着棠梨子,地脚拴着鱼儿,最下面缀着五彩布条,挂在堂屋大镜子两旁或者挂在窗帘的钩子上。分到手的巧果子,贪吃的孩子有的三五天就全部报销了,而有的孩子从小就会过日子,能把巧果子放到冬天,实在是馋狠了,才撸下两个磨磨牙、解解馋。

三 

  我们“60后”“70后”的这帮孩子们对巧果子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原因不外乎我们小时候家庭经济水平不高,哪有什么零食给小孩子们解馋打牙祭呢?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一年碰一次面的巧果子,就成了我们童年最巴望的美食之一。卡巧果子,第一需要巧果子卡子。我们这个小村,有巧果子卡子的人家不超过五家。想卡巧果子,要提前去有卡子的人家去借。往往是这家用完了,赶紧传给下一家,小孩子就等在锅头子上。这一家刚用完,就有排队的孩子抱起卡子,撒腿往家里奔。我母亲本家的婶子,我叫四姥娘,她家有两套巧果子卡子,一套短一些的,有八幅图案;一套长一点的,有十二幅图案。八幅图案的是八种小动物,小老虎、小猴子、小金鱼、小山羊、小兔子、小老鼠、小牛犊、小公鸡,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十二种图案的是四种动物,代表福禄寿喜,分别是蝙蝠、梅花鹿、仙鹤、喜鹊;四种花卉,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四种果子,代表平安喜乐,分别是桃子、石榴、鸭梨、葡萄。这些木刻的精美花鸟鱼虫,给我童年的心中种下了难以磨灭的美丽的种子。

  四姥娘为人很和善慈祥,谁去她家借卡子,没有不答应的。我家年年借四姥娘家的卡子用,对卡子上的每一幅图案,我几乎都能背下来了,简直比我自己家的东西还熟悉。我七岁那年的七月初六,中午头母亲发上了面,我睡醒午觉,大约两点多钟,兴冲冲出门去借卡子。四姥娘家的两套卡子,早都被人借走了,我只好挨家挨户去等着。别家的孩子们,牺牲了午觉,早早等在人家的锅台边上了,我因为午睡起晚了,只能排在最后。我越等越心焦,三点、四点、五点了,我还没等到卡子,汗珠子顺着我的脖颈子直滴。我垂头丧气往家走,正好又经过四姥娘家街门外,老太太在街门外大梧桐树下乘凉。看我蔫头耷脑的模样,向我招招手。我等了一下午,没等到卡子,本来就委屈得眼里含着一包眼泪,再也忍不住,“哇”一声哭开了。老太太是小脚,颤颤巍巍站起来,扯着我进了她家街门,从大柜抽屉里,变戏法一样,拿出一套卡子。卡子是用绿色的绒布套装着的,足见老太太对这套卡子的珍爱。四姥娘小声叮嘱我:“悄没声的,别告诉外人哈!”我抹一把眼泪鼻涕,连连点头,抱着卡子,像抱着个稀世珍宝一样,头也不回,撒丫子跑了。

  等我气喘吁吁跑回家,母亲赶紧围上围裙,准备给我做巧果子。我小心翼翼地从绿绒布套里抽出这套巧果子卡子,仔细观赏起来。这套巧果子卡子,木头是黄褐色的,和那两套卡子不一样,我从来没见过。图案有八个,我认不全,母亲指着一个个图案教我分辨,它们分别是葫芦、芭蕉扇、宝剑、渔鼓、荷花、玉箫、檀板、花篮。我瞪着眼睛问妈妈:“渔鼓是什么?檀板是什么?”妈妈说:“这八种东西,是咱们蓬莱八仙过海的八仙手里拿的宝贝。渔鼓是张果老的,檀板是曹国舅的。”“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八仙降妖除魔的法器。”“法器?法器是什么器?”妈妈一个农村妇女,被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搞得晕头涨脑,着急地说:“快去抱草准备烧火吧!面都开到盆外了。等烙好了巧果子再说!”

  喷香扑鼻的巧果子出锅了,黄澄澄、脆生生,晾在大簸箕里。穿巧果子的针线也准备好了,闪着搪瓷亮光的棠梨子也用红线三五个、六七个一串绑了起来。有了棠梨子衬托的巧果子串瞬间有了眉眼,就像是一条龙,画上了两只眼睛。上弦月升起来了。我的脖子上挂着一串长长的巧果子,月光把棠梨子、巧果子镀上了一层金。这一刻,我很满足,我仿佛看见白发苍苍、慈眉善目、摇着蒲扇的四姥娘坐在月影婆娑、清风徐来的小院子里的竹椅上乘凉。

  她,圆了一个小孩子甜美的梦。(李心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