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清浅,岁月嫣然。弹指间我涉足文学创作已近30载。值此《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关于写作的如烟往事又历历在目。
1996年,在桃花嫣红的季节,我回故乡探亲,走到村口向村里眺望,有一种村在山中、村在画中、人在村中、人在画中的感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让我有一种一吐为快、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冲动,就写了一篇题为《故乡情》的散文寄给了《烟台日报》。
幸遇良师,初战告捷。稿子发表之前,我就接到了编辑打到单位的电话,说我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以后多写些稿子。几天后,我收到了刊登我散文的报纸,文章的下方用红笔写着“主题鲜明,文笔亦好,请写下去”的文字。因素昧平生的编辑的鼓励,我又将此文参加了“清风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获得了优秀奖。为此,我这个文学基础先天不足的理科生对写作充满了信心。
恩师寄望,扬鞭起航。为了不辜负编辑老师的期望和厚爱,写出有益于社会和读者的精品佳作,我在做好本职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的前提下,开始阅读《烟台日报》和中外经典作品,并应时应景应需,写作散文。下笔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心之所动,情之所至,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做作,因此,所写作品绝大多数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不同报刊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同时绽放出一朵朵小花:《回忆在冬季》在“中华作家”征文大赛中获银奖,《月是故乡明》在山东省“首届青年作家”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家乡苹果熟了的时节》《难忘故乡那弯弯的河》在“山东省青年作家”征文大赛中均获二等奖,《献给天下一枝春》在“艾山温泉杯”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难忘故乡》在首届“玉龙文艺奖”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奖,《初夏的新娘》在“齐鲁梅卡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幸福之花遍地绽放》在山东侨联举办的“百年同心看今朝”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奖。
随着视野的拓宽和知识储备的丰富、写作兴趣的提高,我又开始尝试不同体裁的写作,也结出了不同的果实:初创自演的诗歌《天使的翅膀》在文艺汇演中被当地电视台全程录制,并作为晚会特别节目对外播放;应邀创作的诗歌《托起生命的翅膀》《带着爱心飞翔》在春节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特邀创作的诗歌《大爱无疆》在春节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第一次写的演讲稿《平凡的岗位·崇高的职业》在职工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同期出版了《半仙洞的传说》一书。2014年,我当选为栖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霞光》杂志副主编,先后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我是一个喜欢文字的医务工作者,工作中目睹了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医患纠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萌生了为缓解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的念头。而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它的受众之多、艺术感染力之强,是其他文艺形式望尘莫及的。因此我由写诗歌、散文、小说转向了电影剧本的创作。经努力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邀为全国著名作家改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查账》已搬上银幕;学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荡着涟漪的爱河》在安徽省“百协大溪地杯”全国电视电影剧本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剧本在颁奖会上被获得电影金鸡、百花、华表等众多奖项的著名编导方义华老师选中,于2016年以片名《镇巴女子》拍成了电影,2017年母亲节这天在全国8500家影院上映,因观影者好评如潮,成片又获得了多个奖项;同年编剧的第二个电影剧本《荒山恋》在第二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中,获“金枫叶最佳创意奖”,在加拿大魅力“花园城市”素里举行了隆重的世界范围的颁奖典礼。
近几年,我独立编剧的电影剧本《师长·孤儿和狗》在2025年首届“烟台故事”全国文学大赛中获优秀奖;编写的32集电视连续剧本《钱道》、电影剧本《产科的红玫瑰》已完稿运作中。我已加入了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因影视成绩突出,山东省、烟台市电视台分别对我进行了创作专访,在电视的黄金时段播放了我的创作经历。《胶东文学》《胶东人物》杂志也以5个页面对我的创作成绩进行了详细报道。
回望创作经历,我之所以能从一个不自信的学步者,成为一个小有成绩的作家和影视编剧,这一切的一切,均得益于在写作之初,我遇到了扎根人民、包容、开放的《烟台日报》,遇到了甘为人梯、提携后人的编辑老师。是《烟台日报》和编辑老师为我架起了通向艺术之门的彩虹桥!我作为《烟台日报》的受益人,在她80岁华诞之际,诚挚地奉献一份浓浓的祝福,祝愿她:踔厉奋发踏新程,奋楫中流无阻挡!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一路高歌,一路芬芳!
(于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