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原创秧歌剧《山海谣》首演圆满成功

海阳发布 2025-08-18 08:50

8月15日晚,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海阳市倾力打造的原创秧歌剧《山海谣》在方圆会议中心震撼首演。这部以海阳大秧歌为艺术底色、以胶东红色文化为灵魂的匠心之作,用创新舞台语言诠释了“雷乡儿女”的红色传奇,演职人员用精湛的演技为全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据悉,该剧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名单。

《山海谣》将海阳大秧歌的豪迈奔放与现代戏剧叙事深度融合,铿锵的鼓点、翻飞的红绸、刚劲的舞步,传统秧歌的“扭、摆、走”成为抗战军民的情感语言。融入的舞剧对白、多媒体光影的现代舞台设计,更让革命历史的壮烈与海阳山海的灵秀交相辉映。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海阳这片革命热土上,不仅流传着激情四溢的海阳大秧歌,还上演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地雷战抗敌故事。该剧情节从螳螂门大秧歌后人于家和八卦门大秧歌后人王家的恩怨开始展开……

抗战初期,海阳螳螂门于家与八卦门王家因世代恩怨相约“斗秧歌”化解纠纷,却因意外导致于家家主身亡,加深了仇恨。于家长女于海瑶与王家独子王小山本是一对恋人,却因家族对立被迫分离。

于海瑶的弟弟于海宁因不愿传承父辈的秧歌技艺离家,后加入民兵组织,回乡秘密组织村民制造地雷抵御日寇,在保护乡亲时壮烈牺牲。战火逼近,日军为镇压反抗,胁迫村民在“秧歌大会”上表演。王小山假意投敌,暗中联合于海瑶策划反击,借秧歌表演为掩护,在日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暴雨中的秧歌大会上,两人以舞为剑,以鼓为号,最终引爆炸雷重创敌军。剧中,传统秧歌不仅是家族传承的纽带,更成为抗争外敌的精神图腾。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家国大义在血与火中交织,最终以牺牲与团结冲破世仇桎梏,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山海之谣”。

演出过程中,现场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演出接近尾声时全场观众的掌声持续了约3分钟,这掌声不仅是向全体创作、演职人员致敬,更是向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雷乡革命前辈致敬。

海阳是革命老区,地雷战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海阳有19万党员群众参军支前,约7000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为人先、敢于胜利的地雷战革命传统,已经深深根植于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山海谣》让非遗‘活’在了当下,既守住了海阳秧歌的魂,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骨血!”“红色题材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如此自然,很震撼!很激动!海阳京剧团的演员们用心了。”“原来秧歌不仅能‘闹春’,还能如此热血澎湃!”演出结束时,现场观众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海阳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创作了舞剧《地雷战》、现代京剧《秧歌魂》《雷乡母亲》、秧歌剧《山海谣》等一大批彰显红色基因与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让海阳红色文化以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