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这几个村的人为何生前死后不同姓?

烟海e家 2025-08-10 23:5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家乡,有一些民间习俗不但传承得年头久远,而且还很奇特,但其渊源却不为多数人所知晓。说起来,其中还有好些饶有趣味的小故事。

图片

  祭祀挂纸遍山坡

  牟平区水道镇金牛山黄金资源丰富,采金历史至今已有1000多年。时至今日,仍保留好多当时采金的平洞浅井遗迹。有的小平洞只有30厘米宽,侧身才能进去。当时全靠敲打、锨挖、镐刨、土药爆破,不但没有机械,连最起码的安全设施也没有,矿井塌方死人的事时有发生。

  金牛山南面有个叫岔河的村子。当年,村里数十名吴姓人联合起来开采金矿。由于井下大面积塌方,数十口人全部葬身矿井之中。灾难发生后,他们的亲属试图通过洞口把他们救出来,可因塌方的石块太大、太多,根本没法移动,最后连尸首都没能找回。

  每逢到了殉难者的忌日或清明节、寒衣节等祭祀祖先的日子,岔河村的吴姓人家,都要到金牛山挂纸上坟,哀悼其祖宗。因为不知其祖宗葬身的具体地点,他们每次上坟都是把纸钱挂在山坡的多个方位,以期自己祖宗能及时收到。这个奇特的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了当年采金人血泪史的见证。

  生前死后不同姓

  牟平区玉林店镇小屯圈村,村里多数人家都姓李。在这些李姓村民中间有一个“生李死吴”的习俗。顾名思义,这些人生前姓李,死后却在牌位和墓碑上改姓吴,这一习俗已持续了几百年。

  据村内李姓老人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明朝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后,协助清军反明有功,被封为平西王。后来,吴三桂联络其旧时部将发起“三藩之乱”。叛乱被平息后,朝廷令将其满门抄斩,他们的子孙便隐姓埋名四处流亡,其中有一支逃到牟平。逃到牟平的这一支改为李姓。为表示不忘祖宗,死后便把本来的姓氏在墓碑上恢复过来。

  无独有偶,在牟平区高陵镇上潘家庄和高陵村,还有个“活曲死鞠”的习俗。民间相传,这两个村子的曲姓本来姓鞠,是明朝大将鞠福禄的后代。鞠福禄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后血洒沙场。因其战功卓著,朱元璋登基后,就封他的子孙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

  后来,鞠家得罪了国舅而获罪,被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圣旨传到辖地,县令因鞠家正直善良、很得人心,便仗义相救。在审案的过程中,县令故意问:“屈不屈?”鞠家人答曰:“大老爷,屈(曲)呀!”县令便以“既然姓曲,与本案无关”定案。于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为“曲”,躲过了这场劫难。

  从明洪武二年开始,明王朝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颁布“移民屯田法”,使这些鞠姓人得到迁移胶东的机会,“活曲死鞠”的习俗也随之在牟平落地生根了。

  六月十三磨菜刀

  早些年在乡间,几乎每家大门口都有一块磨刀石。因为庄户人家一年到头要用镰刀割青草喂牲口、割柴草烧火做饭,还要用镰刀收割庄稼,没有这块磨刀石还真不行。除了这些,每年农历六月十三,还有个家家户户磨菜刀吓唬“秃尾巴老李”的习俗。

  关于“秃尾巴老李”,乡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昆嵛山下文登县辖地,有一个李姓老汉,其妻郭氏怀有身孕三年不产。那年农历六月十三,忽雷雨大作、电光绕室,郭氏生下一个浑身乌黑、披鳞带角、腹下四足、身后拖着长尾巴的怪胎。李老汉误以为是妖物作祟,便挥起菜刀砍去其尾巴,怪物负痛逃走。其实,这个怪物是一条黑龙,被其父断尾后便去了东北,打败了镇守白龙江的小白龙,自此便把那里变成了黑龙江,成了它的领地。

  “秃尾巴老李”生性仁孝,始终忘不掉自己的生母,便于每年六月十三回文登老家一趟。俗话说“虎行风龙行雨”,“秃尾巴老李”每次回家都携带风雨,有时走得急了,还会带来冰雹。牟平昆嵛山北麓那一带,是“秃尾巴老李”回家的必经之路,每逢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齐出动,把菜刀磨得“哗哧、哗哧”直响,以此警告它别把冰雹带回来。一旦当日下起了冰雹,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菜刀往院子里扔,秃尾巴老李便会识趣地安静下来。也是因为这件事,乡间便有了“大旱三年,忘不了六月十三”的说法。

  冬月初一大放山

  据牟平相关史志资料记载:光绪三十二年以前,昆嵛山属官山,无人看管,周边百姓烧柴多取之昆嵛山。光绪三十三年,山东垦务局拍卖昆嵛山,买主名叫常治武,严禁百姓进山拾草,并开枪打死进山拾草百姓一人,民众激愤。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官道北村李东周、曲龙川联合东桥村张和尚,聚集昆嵛山后的百姓两千多人进宁海州,驱警闹衙三天方归。同年六月,宁海知州派员到殿后视察,昆嵛山后民众云集殿后村,围打派员。派员绕山逃走,路过官道北村抓走民众四人。六月二十三日,李东周聚众再次进城与官府讲理,遭到山东垦务局总办杜秉寅卫队枪击,李东周等一行一百多人被捕入狱。自此风波不息,愈闹愈凶,杜总办只得将宁海知州何恩锡革职,并行文张榜昭告四乡,定于每年“月日(冬月初一日)”起,整个昆嵛山区放山三日,允许百姓在此期间进山拾草。

  至此,这场风波始告平息,“月日”放山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烧柴不再是困扰农村人的生活难题,这个习俗才慢慢被淡忘了。

  木屋架当用百木王

  我们乡间盖房子,最上讲究的屋架是“杉木椽子榆木梁,脊印(檩)当用百木王”。“百木之王”是指香椿木,老辈人说做屋架一定缺不了它。说起“百木为王”这件事,乡间有这样一段传说:当年,刘秀在逃难路上,饥饿难耐之际,发现一棵桑树上有黑红色的果实,食用后精力大增,支撑他闯过了难关。

  后来,刘秀扫平群雄做了东汉皇帝,便要封这棵树为百树之王,但他说不上具体是什么树,只能让使者拿着御赐金牌去寻访。使者按照皇帝的口述赶到那个大致方位,当他看到香椿树的叶子呈黑红色,嚼起来还有一股清香气味,跟皇帝所描述的很有几分相像,于是就把御赐金牌挂到香椿树上,从此成了“百木之王”,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制作木屋架时,最起码也要用香椿木做个榫卯,才算圆满了规矩。(刘甲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