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莱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市场服务、行业自律、资源链接、桥梁纽带等作用,聚焦组织、要素、生产、市场“四同联创”,推动服务、资源有效集聚,不断提升绿色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莱阳市入选省级新兴领域党建“双融双创”创新区。
组织协同创新,筑牢党建引领“压舱石”。一是织密组织体系网络。构建“两新”工委统筹全局、行业协会商会党委精准施策、6大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N家关联企业协同配合的“1+1+6+N”党建工作架构,通过“三建联动”、规上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设立“红领先锋”党支部等举措,实现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跨越,有效激活党建“神经末梢”。二是深化行业治理效能。完善以行业协会商会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党组织与协会管理层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权责明晰的决策执行体系。制定食品行业自律公约,搭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每月定期举办行业论坛,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截至目前,举办绿色食品行业微论坛16期,200余家企业加入食品行业自律公约。三是强化服务阵地功能。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升级绿色食品产业链党建赋能中心,实现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24项职能“一站式”下沉。开设“协会大讲堂”,联动群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12类服务60余次。

要素协同整合,打造资源服务“强磁场”。一是打造闭环服务体系。推行项目、行动、需求“三张清单”机制,走访调研83家企业精准摸排核心需求28条,系统梳理16个市直相关部门和群团资源优势,靶向设计服务项目24个,实现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二是创新服务供给模式。组建“红链服务团”,推行“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全流程服务模式,构建“月计划、季通报、年考评”工作机制,整合重点要素部门资源,为企业提供常态化、定制化服务。截至目前,为企业解决融资、办证、招工等问题150余个。三是破解人才发展瓶颈。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创新“云招才”模式,在青岛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深化与烟台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35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8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生产协同联动,激活链条发展“新引擎”。一是推动产业标准升级。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鼓励龙大等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培育标准化创新主体,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创新产业协作模式。推行“协会商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共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直接创造经济价值3.2亿元。搭建产销信息共享平台,推广“共享车间”模式,加工需求与产能对接效率提升10%。三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整合检验检测中心资源,推动龙头企业自建、中小企业联建检验检测平台,升级市检验检测中心3处,打造国家级认证实验室集群2个。高标准建设胶东智慧物流港,完善冷链仓储设施,开通冷链物流专线,构建现代化产业服务链条。

市场协同拓展,构建产业升级“快车道”。一是拓展产业合作版图。搭建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市级行业协会商会与全国行业组织对接,通过举办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赋能高质量发展·齐鲁行”(烟台站)——“莱阳味道 齐鲁共享”交流大会等形式,扩大产业“朋友圈”,签订合作订单7项,企业定向订单100余项,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实施“抱团出海”战略,组织企业深耕东南亚、欧洲市场,巩固日韩传统市场,支持企业参加2025年SIAL西雅食品和饮料博览会和ACE2025第三届亚洲餐饮展览会等国外大型展会10场,初步达成合作意向400余批次,签订销售订单金额5000余万元,提升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三是创新品牌营销矩阵。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网络,打造展销中心、直播平台、商超对接等多元化销售渠道,建设区域展销窗口和前置仓。实施“莱阳味道”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品牌运营管理体系,强化媒体宣传,持续擦亮区域公共品牌。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