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市万第镇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深挖细研红色文化、活化再造红色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休闲为一体的文旅业态,水口村、石龙沟村成功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莱阳中心县委成立旧址荣获“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烟台市党校系统现场教学基地”称号。
坚持深挖细研,以全面普查筑牢红色文化根基。一是专班引领拓渠道。建立“红色寻访团”工作专班机制,组织38名业务骨干力量奔赴临沂沂水红嫂故里、海阳战场泊等20余个红色村庄开展现场研学,实地学习史料挖掘和保护方法;邀请省内外红色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3次,为红色文化传承奠定基础。二是文献考据溯本源。健全文献溯源工作体系,启动“红色文献攻坚计划”,系统梳理莱阳红色历史脉络,聘请老促会、党史研究中心等26名专家开展史料真实性论证研讨会16场。以时间轴串联莱阳党组织成立、胶东抗战等重大事件,系统整理万第早期党组织图文史料150余件,实现红色历史从碎片化到体系化重构,清晰展现历史脉络。三是田野调查补实证。实施“红色记忆活态传承”计划,组织寻访团深入水口、石龙沟等9个红色村庄,走访老党员、群众及英烈后代120余人,通过音像技术完整采集口述史料18篇,形成文献与口述互证的完整史料体系,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新佐证。

注重活化再造,以创新载体释放红色资源价值。一是遗存修缮与展陈升级双轮驱动。构建“修旧如旧”文物修缮机制,系统性改造升级莱阳中心县委和烟台第一农村党支部成立旧址,建成廉政主题公园1处、红色文化长廊1处,收集革命时期旧物件48件,打造万第红色文旅综合体。二是教育矩阵与品牌建设协同发力。打造红色教育矩阵品牌体系,以水口中心县委旧址为核心,联动石龙沟村党支部旧址、高卓“车轮滚滚”体验中心形成“1+2”党性教育格局,培养专业讲解员8名,创新推出“星火万第”区域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去年以来,累计接待党校培训班、企业团建等团队120批次。三是企业赋能与群众增收同步推进。创新构建“企业赋能+村民参与”发展模式,精准对接鲁花、万华等龙头企业,导入企业资金、技术及市场资源,落地全域农文旅项目13个;引导村民依托本土资源与劳动力深度参与项目运营,打通就业增收与农产品销售双渠道,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与品牌价值延伸,推动红色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截至目前,累计带动458户村民参与文旅产业,红心广场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引领融合发展,以多元路径拓展红色文化外延。构建红色研学教育体系。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高标准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园,划分教学、研讨、观摩3大功能区,精选50户“堡垒户”提供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服务,设计“烽火印记,绿野红踪”“武魂永续,螳螂风华”“状元笔墨,金榜题名”等精品旅游线路6条,开发“星星之火,圣地溯源”“重走红色交通线”等8个特色课程,实现党性教育与红色资源深度互融。二是打造非遗红色融合范式。实施“红色武魂”传承工程,委托莱阳市文化艺术中心编撰莱阳市螳螂拳文化系列丛书,打造儒林泊村京剧主题街及戏剧脸谱伴手礼,建设螳螂拳文化博物馆、赤山营红色文化纪念馆,形成“文化研究+产品开发+场馆展示+精神传承”四位一体产业链,将革命精神注入螳螂拳、地螳拳等非遗传承。三是创建红旅兴农发展模式。编制红韵富水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整合零散文旅资源,联合山东农业大学设计规划南泗庄水库文旅带;引导儒林泊、后石庙等4个村庄引入农家乐、民宿等业态,鼓励高卓、南于格庄等村庄发展恒润生态采摘亲子游、东方理想生态农场文旅度假村等项目12个;开发红色主题生态游、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红色万第”品牌溢价效应持续显现。截至目前,建成精品民宿30处,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600万元。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