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医药的宝库中,有一种特色疗法,它利用夏季的阳气旺盛,针对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这就是“冬病夏治”。其中,“三伏贴”作为这一疗法的典型代表,更是备受推崇。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烟台毓璜顶医院康复心理医学科主任医师宋世庆,为我们揭开“三伏贴”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指针对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二、穴位贴敷的具体方法
以藿香、白芥子等中药碾成粉后,用姜汁调成膏状,贴在前胸及后背的相关穴位上,外用胶布等敷料固定。
烟台毓璜顶医院康复医学科针灸室自1986年以来,运用梅花针叩刺加穴位中药贴敷在身体相关穴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炎、老年畏寒症,容易感冒等疾病。在此方法基础上的科研课题“梅花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穴位贴敷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炎、容易感冒、老年畏寒症等,对肺气肿、肺心病、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减轻这类患者咳喘症状,缓解病情。
禁忌症:
①肺炎急性期,高热,体温超过38.5℃者;
②严重过敏体质等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
③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
④孕妇及严重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此法。
四、穴位贴敷的具体治疗时间
三伏穴位贴敷4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贴敷3~5年(疗程)。今年的贴敷时间为;
1、伏前加强:7月10日星期四;
2、初伏时间:7月20日星期日;
3、中伏时间:7月30日星期三;
4、末伏时间:8月9日星期六。
五、穴位贴敷的反应
一般人贴药后会感到局部发热、发痒,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属于正常反应。有人贴后会出现红、肿、疼痛或者局部起疱,这类多发生在皮肤娇嫩者,以小孩多见。出现这类典型反应后立即将敷贴膏药揭下来,如果疱小,涂碘剂消毒,避免感染即可,如果疱大,要到医院针灸科处理,一般一周以后,起疱处会结痂脱落。据观察,穴位药物反应强烈起疱的人往往疗效更好,因为这类人药物渗透吸收得好。另外,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皮肤无反应患者亦有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六、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①贴敷后可在4小时去掉敷贴,皮肤敏感者及儿童根据皮肤耐受程度缩短贴敷时间。偶尔有起疱者属于正常现象。
②贴敷治疗期间均要尽量避免感冒,不要过度吹电风扇、空调,禁食冷饮、海鲜及过度辛辣腥冷刺激性食物。
③贴敷部位2天内不要沾水以防感染,整个贴敷期(三伏期)最好不要游泳。
宋世庆提醒,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简便的操作方式,深受患者喜爱。希望大家能够增强对三伏贴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冬季易发疾病的预防性治疗,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