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诊断领域,CT 增强扫描已成为精准鉴别疾病的重要手段,每年帮助上百万患者明确平扫难以确诊的病灶性质。然而,在技术普及的同时,增强扫描前的知情同意书签署流程,却常引发患者对安全性的疑虑。为此,烟台毓璜顶医院医学影像科史英红主任医师提醒,“不必过于恐慌,会根据患者本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案。”
一、技术原理:让病灶 "显形" 的医学魔法
CT 增强扫描的核心,在于通过肘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利用造影剂在血管、病变组织与正常器官间的分布差异,形成更鲜明的影像对比。"就像给模糊的照片加上高光滤镜," 史英红主任医师比喻道,"原本平扫中难以分辨的肿瘤血供、血管狭窄或炎症范围,在增强图像中会呈现更清晰的边界特征。" 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腹部实质脏器肿瘤筛查、心脑血管病变评估等场景,使早期肺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检出率提升约 30%。
二、安全底线:低概率风险的全链条防控
尽管医学数据显示,碘对比剂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0.01%,但知情同意书中列举的风险条目仍让不少患者心生忐忑。记者梳理不良反应谱发现,常见反应多为轻度过敏表现(如皮肤荨麻疹、轻微恶心),仅约万分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症状。值得关注的是,医疗团队已构建三级防护体系:
- 事前筛查:通过 12 项标准化问卷排查禁忌,包括绝对禁忌(碘过敏史、未控制的甲亢)和相对禁忌(哮喘病史、肝肾功能不全等)
- 术中监测:注射过程中实时记录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 术后观察:要求患者留观 30 分钟,90% 的迟发反应(如注射部位迟发型皮疹)可在此阶段发现
三、特别提醒:三类人群的检查优化方案
- 过敏体质者:不推荐检查前预防用药,有症状者对症治疗。
- 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者:肾功能正常者,检查后停用二甲双胍48 小时;肾功能不全者,检查前后均停用二甲双胍8小时。
- 老年群体:建议家属陪同检查,便于术后观察期的细节沟通
随着 64 排螺旋 CT 等设备的普及,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已降至传统 CT 的 1/5。"知情同意书不是风险警告书,而是医患共同绘制的安全路线图。" 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时,患者一定要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过敏史。还可以选择替代治疗方案: 磁共振增强检查、超声检查、核医学检查等。

专家简介
史英红,烟台毓璜顶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擅长腹部疾病影像诊断
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感染与炎症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
烟台市医师协会医学影像科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