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2009—2019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均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到要重视儿童肥胖的防控。烟台毓璜顶医院儿内科设立肥胖代谢性疾病门诊,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肥胖防控最好从孕期开始。” 李坤霞主任医师强调,备孕妇女应调整体重至适宜水平,孕期合理控制体重增长,减少巨大儿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4-6 个月科学添加辅食。2020 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构建了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庭参与” 的防控格局,基于互联网医疗的云平台管理正成为新趋势,实现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的有效联动。
李坤霞特别提醒,肥胖儿童常伴随心理问题,如身体形象障碍、自卑抑郁等,需同步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纠正进食过快、屏幕时间过长等行为偏差,比单纯减重更重要。” 李坤霞表示,临床遵循 “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同时保障生长发育” 的原则,构建了多层次干预体系。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需以家庭为单位实施 “三位一体” 管理:饮食上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食物分为绿灯(优选)、黄灯(限量)、红灯(不宜)三类,限制精制糖和油炸食品;运动方面建议 6-17 岁儿童每天至少30— 60 分钟中高强度活动,超重儿童需逐步增加运动频率至每周 3-5 次有氧运动;睡眠干预同样关键,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是肥胖及代谢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而非追求短期体重下降,才是儿童肥胖管理的核心目标。
当前,儿童肥胖防控已超越医疗范畴,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从校园食堂的膳食管理到社区运动设施的完善,从家长健康素养的提升到食品工业的责任担当,唯有凝聚全社会合力,才能为孩子们筑起远离肥胖的 “防护墙”,守护下一代的健康未来。

专家简介:
李坤霞 烟台毓璜顶医院 儿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治疗:小儿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矮小症、性早熟、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儿童糖尿病等
山东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学组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