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开埠后,西画包括油画、水彩画等由外国人传入烟台。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莱芜人王子正在张默生的邀请下,担任烟台省立第八中学的美术教员。除了美术教学外,他还组织西画研究会让大家研究观摩西画。与此同时,长岛人梁坤生在烟台成立坤生画社,成为烟台最早的西画学社。梁坤生红色革命画家的底色,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神秘、亮丽的色彩。
梁坤生(1906年—1970年)是烟台长岛花沟村人。花沟村位于北长山岛,依山傍海,民风朴实。隔海望去,蓬莱、庙岛、大小黑山岛等尽收眼底,周边九丈崖、月牙湾等风景旖旎,可谓人杰地灵。梁坤生自幼喜欢绘画,在家人的支持下,求学于沈阳奉天美术专门学校。该校是1924年8月5日,共产党员、上海美专毕业生韩乐然租赁奉天城小西关西侧奉天省议会北街的一所民宅大院作校址,在阎宝航及奉天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经奉天教育厅批准后成立的。学校开设西洋画、中国画专业以及美术史、哲学、用器画、构图学、解剖学等课程,聘请陆一勺任西洋画系主任,许闻天为中国画系主任。韩乐然还聘请了旅居奉天的三位俄国和英国画家来校讲学。梁坤生在校勤勉读书,在欧阳予倩、鲁少飞等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习国学、编剧、漫画等知识,在教员孙禹珊、钱鼎的教导下,刻苦练习绘画技法。学校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北陵、浑河、小河沿都曾留下梁坤生写生的印记。由此,梁坤生的素描、油画取得了长足进步,风景画更是造型严谨、准确,充分表现出质感、空物以及光和色彩的效果。他的广告画水平也非常高。1931年秋天,东北三省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梁坤生不得不逃离东北,由沈阳移居烟台,寄住在潮州会馆中。由于美术功底深厚、绘画技能高超,梁坤生很快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盛名之下,梁坤生为宝时造钟厂、新裕皮件厂等绘制过大型广告画。他绘制的广告画视觉冲击力强,凸显了产品的性能和形象,颇得烟台市各界人士的称赞。烟台育才中学、真光女子中学曾先后聘请梁坤生为美术教师。有许多人被梁坤生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拜师求教者日增。
为了造福乡梓、造就美术人才,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1933年,梁坤生在烟台东太平街创办坤生画社,从上海购置各种美术用品、大宗仪器,还有石膏模型、标本等教学设备,招生教授美术技法,创造性地开设写生画、油画、广告画等课程。作为烟台最早的专门培养西画人才的画社,坤生画社在教学方法上与过去的私塾或者导师带徒有很大的不同。他将美术教育功能扩展到培养学生的绘制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美感与提升学生人格的目的。西学为用的教育改革框架开始在烟台建立起来,为近代西方文化艺术在烟台的传播带来了实践经验,实现了美术教育为工商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仅如此,坤生画社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注重涵养人格和改造心性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凸显了育人的重要作用。比如,坤生画社培养出贾寿英和王珏等出类拔萃的学生,贾寿英毕业后创办了寿英画社,王珏则创办了王珏画社,两个画社均教授西画技法,涉及广告画专业,发挥了发展城市文脉的作用。
为满足地域美术爱好者的需要,梁坤生还在烟台创设了美术速成班。速成班为期4个月,规定每周一、二、三、四、五下午上课。其间设立两个班级,第一个班级的授课时间为下午1点至4点,第二个班级的授课时间为下午4点半至7点半。凡入学者,须缴纳学费5元,学期满发给毕业证书。美术速成班先后培养学员近百人。在梁坤生、贾寿英、王珏的接力培育下,烟台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美术学子,撑起了近代烟台美术的一片天。
梁坤生在沈阳奉天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时,深受创办人兼校长韩乐然的影响,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暗中帮助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36年6月,曹漫之、李耀文、王骏超等人在荣成成立河山话剧社,排练田汉的《湖上的悲剧》等剧目,以文艺形式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梁坤生积极支持河山话剧社的活动,专门为河山话剧社设计社徽。他用黑色表示被日本侵占的东三省,暗喻国土已经沦陷;其余疆土则用白色表示,抒发了国人抵抗外族侵略的愤懑之情,号召同胞勿忘国耻,以鲜血捍卫民族尊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梁坤生和夫人邱惜晨离开烟台奔赴延安。他在左权将军的部队里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夫人邱惜晨则被分配到了野战医疗队。1938年冬,鲁迅艺术学院木刻研究班组织成立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包括胡一川、罗工柳、彦涵、华山等人。作为曾经的烟台中学的美术教员,梁坤生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均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加入鲁艺木刻工作团后,绘制了《抗日十大任务》等木刻组画以及其他政治内容的版画。部队采用各种办法,将这些画带到了敌占区,甚至将画贴到了敌人的碉堡下,给了侵略者很大的震慑,达到了木刻画的宣传目标。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领导人都曾赞扬过木刻工作团。比如,彭德怀在1940年2月7日发来表扬信说:“你们的勇敢尝试可以说是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许多艺术工作者口喊大众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而你们则已向这方面走进了一步了。”朱德在报告提纲中,曾介绍木刻工作团创作的年画极受群众欢迎,说年画“刚一出版,群众马上来买光”,可见当年部队首长对木刻工作团工作的支持与认可。
1941年,梁坤生来到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当年夏天,他同熊雪夫、高帆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办了《战场画报》,刘伯承、邓小平为画报题词。《战场画报》最初是单张4开石印,1942年5月以后改成8开本,形象逼真地介绍了一二九师部队的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响堂铺战斗等著名战斗,以及一二九师的著名将领和民兵英雄的事迹,深受广大指战员和民兵的喜爱。
1942年7月,鲁艺木刻工作团的部分成员回到延安,分散到报社、木刻工厂等单位工作。梁坤生、艾炎、熊雪夫等则留在一二九师组建了“木刻工作队”,绘制了部队出版刊物的插图,使得出版物图文并茂。1942年春,刘伯承接受了校译《合同战术》上部的任务。《合同战术》是苏联军事作家施米尔乐夫根据苏联红军作战条令写下的专著,在苏联军事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刘伯承随即挑选王智涛、陈雷、梁坤生三人协助校译。梁坤生已经成为一二九师的丹青妙手,他承担了全书的绘图工作,为新书增色不少。刘伯承在《合同战术》的译版序言中,曾特别提及该书的全部图画是梁坤生同志绘的。三年中,梁坤生等人辗转活动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木刻画为武器进行宣传,播下了革命美术的火种。
梁坤生创作的版画插图,生动再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斗情形,对鼓舞军民斗志、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作出了独特贡献。1948年1月1日,由梁坤生描绘插图的《十八勇士》正式出版,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成为哺育万千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该书的作者是战地记者白刃,讲述了1941年3月26日黎明前,我军在圆满完成战役计划后撤出青口,6团1营1连7班长原飞友带领战友掩护主力撤退时,被从新浦赶来增援的日军包围,原飞友与赵本源带领的因故未能及时撤出的2班战友会合,18名勇士合力抗敌,拖住援敌主力,掩护部队转移,最后被敌人抓去但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梁坤生的插图生动地再现了“青口十八勇士”不畏强敌,哪怕寡不敌众也要浴血鏖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情节,讴歌了“青口十八勇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英雄诗篇,为中国新兴木刻走向民族化、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1954年在河北邯郸落成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有一座烈士纪念堂,是陵园内最宏大的建筑。因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等原因,梁坤生被调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创作晋冀鲁豫的革命场景画。他夜思昼绘,绘制的《夜袭阳明堡》《平汉战役的胜利》《军民收割》《人民支前》《战斗在青纱帐》等大型油画,生动地再现了阳明堡战斗中,八路军为配合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国民党友军,在山西代县以南夜袭日军飞机场的战斗场景。梁坤生借用正在燃烧、爆炸的敌机以及被击毙的日军,和左手持枪、右手高举手榴弹的八路军战士的背影,再现了革命军人英勇无畏、出奇制胜的场景。1959年6月4日,梁坤生的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画作展,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赞赏,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1970年,64岁的梁坤生匆匆走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步。这位烟台长岛的传奇红色画家,不仅创办了烟台的西画社,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还在革命战争期间,将青春年华与满腔热情,倾注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留下了大量的木刻画、插图及美术作品,成为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响当当的画家。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山东乃至烟台,梁坤生的事迹并不为大众所知悉。笔者衷心希望,他的才情和传奇经历,能在山东的美术史和革命史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被烟台人民永远铭记。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