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书《林海雪原》

烟台日报 2025-06-30 14:28

是因为儿时常听父亲豪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而与它一见如故?是因为自己的故乡就是英雄杨子荣的故乡而和它无限亲近?还是因为自己曾在杨子荣纪念馆讲过《英雄精神永放光芒》的党课而对它常温常新?说不清楚,但它作为一部好书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里所说的“它”就是曲波所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曾于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可见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讲的是剿匪事,抒的是革命情,但在诸多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好”。

首先,人物塑造得好。相信读过《林海雪原》的朋友都会对小说中的各类人物记忆犹新。无论是正面人物少剑波、杨子荣、白茹,还是反面人物座山雕、许大马棒、蝴蝶迷,都让人读后即不忘、提起就想起。就连书中的次要人物李勇奇、蘑菇老人、“小炉匠”“一撮毛”等也让人“无法忽略”。为何会产生此种效果?说到底还是因为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夫高超。任何一部小说都要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进行人物塑造。《林海雪原》的作者除了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之外,还非常善于通过对各类事件的“写实”来做精人物塑造。此可谓之“见事方见人”。在《林海雪原》中,人物的形象往往通过具体的事件得以生动刻画。或好事,或坏事,或大事,或小事,或得意事,或失意事……不同的事件将人物的不同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小说中对土匪许大马棒、蝴蝶迷等凶残形象的塑造,主要就是通过“血洗杉岚站”这件事来“写实”。在杉岚站,许大马棒、蝴蝶迷一伙土匪对干部群众进行了疯狂屠杀,手段之卑劣、场面之惨烈均让人目不忍睹。这样,坏人的坏就通过这件令人发指的坏事得以突出展现。这一对反面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了。作者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如是,在塑造正面人物时也如是;在塑造“小角色”时如是,在塑造主要人物时亦如是。这样,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告别了“扁平”、走向了“饱满”;这样,整部书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就达到了“化工赋物、人各面目”的绝佳效果。

其次,情节设计得好。读《林海雪原》,不但人物令人记忆犹新,而且许多情节都让人读后历历在目。精彩的情节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林海雪原》的作者在设计情节时既注重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又注重情节始终为故事和人物服务。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中的形象是英雄侦察员。围绕杨子荣而设计的情节既做到了前后贯通,又做到了凸显形象。比如,“智取威虎山”在全书中属于“一场大戏”,也是一个大的情节。围绕这个大情节,书中先有第四章“杨子荣智识小炉匠”、第六章“夜审”作为铺垫,在杨子荣进山后,又有第十九章“杨子荣盛布酒肉兵”和第二十章“逢险敌,舌战小炉匠”作为渲染,最终迎来了第二十一章“小分队驾临百鸡宴”。以上列举的各个章节都在为杨子荣进匪巢剿匪这个主题服务,也都在他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描写上下足了功夫。更为难得的是,每一章节的不同情节描写都能够表现出杨子荣智勇双全的品质特征。由此,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情节就形成了合力,共同为推进“智取威虎山”这一重大情节贡献了力量。如此精彩绝伦的情节设计自然会让读者拍案叫绝。读罢这样的情节,相信只要提起“智取威虎山”,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剿匪英雄杨子荣的大智大勇。现实中的杨子荣曾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样的英雄人物,想要在文学作品中刻画好并不容易。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却通过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将杨子荣的英雄特质表现得真实生动、令人难忘。

最后,语言运用得好。好的小说一定拥有好的语言。《林海雪原》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以新奇与贴切为主要体现,为小说增添了无限亮色。《林海雪原》围绕剿匪展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土匪“黑话”来表现人物。这些“黑话”在其他小说中并不常见,自然可称为新奇。比如,杨子荣在刚打入座山雕匪巢时,与座山雕“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黑话”对答就让人过目难忘,成为了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对白。这样新奇的语言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自然会起到不一般的作用。但对于小说语言来讲,光是新奇还不够。优秀的小说语言还要达到“奇而不怪”的层次。《林海雪原》在这一点上也做得非常好。因为它的语言不但新奇,而且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要让人物所说的话真正符合人物的角色特点。《林海雪原》中不同身份的人说出的话是不同的,不同性格的人说出的话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说出的话还是不同的。同是杨子荣,打进匪巢之后的语言和打进匪巢之前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同是少剑波,谋划作战时的语言和雪乡抒怀时的语言更是不同的。这就能够体现出作者在语言描画方面所下的功夫。有了这样的语言,数十万字的《林海雪原》也就能够让人一气读完而不觉得累了。

好书的“好”处是很难说尽的。《林海雪原》作为一部好书,不仅有好的人物塑造、好的情节设计和好的语言运用,而且还有众多其他的“好”,比如传奇特色叙述、民间典故妙用等。这些已说出的“好”和那些未说出的“好”,都需要读者诸君在品读该书时慢慢咂摸……

(王翊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