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舅王德显,1920年生于栖霞庙后镇后许家村。这座被群山环抱、散发着浓郁胶东风情的小山村位于牙山东北,距离牙山数十里。质朴的乡风,在抗战年代孕育出无数坚毅勇敢的儿女,四舅是其中的佼佼者。

1939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初冬,胶东八路军主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的征兵号角在牙山脚下吹响。在父母眼中,刚成年的四舅还是个孩子,枪林弹雨的战场怎能容得下稚嫩的生命?二舅更是急得将他的布鞋藏进柜子深处。然而,日伪在胶东烧杀抢掠的暴行早已在四舅心中燃起熊熊怒火,他望着远处部队即将出发的方向,咬着牙、跺着脚,赤着被冻得通红的双脚,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寒风中。凛冽的山风如刀割般刮过他的脚掌,碎石与枯枝在脚底划出一道道血痕,但四舅没有丝毫犹豫,头也不回地奔向那面鲜红的旗帜。
七七事变后,胶东党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1938年,胶东特委领导了天福山起义、雷神庙起义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牙山逐渐成为抗日武装的核心活动区。四舅加入队伍后,随部队转战牙山地区。牙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成为八路军胶东军区的重要根据地。
1941年前后,胶东抗日形势严峻,日伪对根据地频繁“扫荡”。许世友将军指挥胶东八路军,以牙山为中心采用“翻边战术”反击日军,成功粉碎敌人的“扫荡”。牙山根据地巩固后,四舅转入地方武装——牙山抗日大队,在这里,他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保卫根据地,为八路军输送了大量兵员和物资,还积极发动群众承担征粮、扩军、情报传递等任务。胶东根据地的黄金、粮食等资源,也曾通过他们的努力秘密支援延安。家人看到四舅为救国救民所做的大事,受到感染,开始全力支持他的革命工作。在一次次需要后勤保障支援时,家人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四舅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从抗日大队中脱颖而出,成为许世友将军麾下的一名勇士。在将军的带领下,他历经无数次残酷战斗,如1942年马石山突围、1944年解放栖霞县城等,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独立团团长。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成为部队中的传奇人物。
三舅王德章受四舅感召也参了军,后担任营长。我的母亲王瑞先作为家中的妹妹,也跟随哥哥投身革命。在担任妇救会会长期间,她组织广大妇女赶制军鞋、绣制军旗,将一针一线化作支援前线的力量。母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保障了军需物资的及时供应。她的贡献得到了地方党组织的认可,曾荣获三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三舅转业到地方,四舅继续在部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982年,两位舅舅回到老家栖霞庙后后许家村省亲,并到俺村(庙后骂阵口村)看望我的父母。那时我年仅十二岁,舅舅们威严而和蔼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中。(孙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