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体重管理正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肥胖症明确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过度脂肪蓄积”,我国最新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亦指出,肥胖症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脂肪组织过度积累且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这一医学界定,正改写着公众对“发福”的传统认知。
流行病学数据敲响健康警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这意味着每3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超重,每6人中就有1人达到肥胖诊断标准。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少年群体——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体重管理问题呈现年轻化趋势。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唐与晓指出,这种“隐形流行病”正悄然侵蚀国民健康根基。
多系统危害构成健康危机
临床研究表明,肥胖可引发至少16种直接相关并发症。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首当其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亦与肥胖密切相关。睡眠医学领域数据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肥胖人群中高发,而骨关节炎、张力性尿失禁等运动系统与泌尿系统疾病,也因体重负荷增加而发病率上升。此外,肥胖还与痛风、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肿瘤形成潜在关联,心理健康方面,抑郁症发生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科学管理需多学科协同干预
“体重减轻5%即可显著改善血压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唐与晓主任强调,科学减重需遵循“排除继发性因素—多学科联合干预”的路径。约1%的肥胖属于继发性肥胖,常见于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或由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医源性因素引发,需通过专业医学检查鉴别。
目前主流治疗体系涵盖三大层面: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石,需营养科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运动康复科指导科学锻炼;药物治疗需在内分泌科医师评估后规范使用;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外科手术可作为有效干预手段。心理科同步介入亦至关重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认知与行为模式。“为此,烟台毓璜顶医院设立肥胖患者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为大家提供最优的治疗服务。”唐与晓说到。
唐主任提醒,定期体检监测体脂率、腰围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寻求多学科医疗团队支持,才能阻断肥胖相关疾病的进展链条。

专家简介
唐与晓 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常委
山东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治分会常委
烟台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烟台市内分泌与代谢病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