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抬杠”是指某人故意挑起争议。特别喜欢“抬杠”的人,通常被称为“抬死杠”“杠精”或“杠子头”。
“抬杠”一词起源于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风俗。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有些地方会用“抬杠会”的形式来庆祝节日。届时,人们抬着一根木杆,木杆的一头安放一把椅子,上面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小丑。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比赛斗嘴,用自认的花巧话对戏。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斗嘴称之为“抬杠”了。
我曾当过建筑工人。大家常年露天作业,不像在办公室上班的人需要遵守那么多规矩。干活累了,有人就趁着劳动间隙寻个由头两个人“抬死杠”,其他人则添油加醋“撮火肝”。说到热闹处,整个工地嘻嘻哈哈欢闹声一片,紧张与疲乏便烟消云散。
我们公司有个瓦工老郑师傅,是公认的“杠子头”,其“抬杠”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不但能言善辩,还善于寻找“突破口”,火力全开,每每将对方怼得“俯首称臣”才肯罢休。整理出他的几个经典“抬杠”段子,挺有趣,看看能否为大家闲谈时添一点小佐料。
二
段子一:有一回,在议论红富士苹果套袋管理时,有人说苹果一面发红一面发绿,是光照的作用。向阳那一面发红,背阴那一面自然也就发白了。老郑立马回敬道:“照你这么说,难道‘山里红(山楂)’是转着长的?莱阳梨是因为常年见不到太阳?”大伙哄堂大笑,一时间谁也找不到恰当的话来反驳他。
段子二:木工王师傅的孩子念初一,有一次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分别写出各种动物的计量单位,还要找出相应的规律。休息时,王师傅说起这件事,大伙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说可按照动物的形体来区分,像鸡、鸭、鹅及鸟类身上有羽毛,其计量单位都是“只”;有人说是按照生活习性来划分,像鱼都在水中游,各种鱼都是以“尾”为计量单位。老郑则反驳道:“你们说的都不对,所有计量单位都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下来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马的计量单位是‘匹’,牛的计量单位是‘头’,而毛驴的形体和生活习性与马基本一致,与牛相差甚远,可毛驴的计量单位为何是‘头’而不是‘匹’?”老郑这一番话说得大伙大眼瞪小眼,但实在都无言以对。
段子三:一次,我们在饭店“打平伙”吃饭,老郑故意寻个话茬,问饭店经理各种饭菜的名称是怎么来的,饭店经理张口就来:“拉面是‘拉’出来的,炒菜是‘炒’出来的,肉焖子是‘焖’出来的,烤饼、火烧、烤串、烤地瓜都是‘烤’出来的,其他饭菜的名称也多是以制作方式而来的。”
老郑当即问他:“猪头肉是‘烀’出来的,为何叫‘烧肉’?”一下把饭店经理问得张口结舌,大伙笑得都喷饭了。

段子四:有一年,因为工资少,一名李姓钢筋工跳槽了。大伙议论起这件事时,有人说:“小李做得对,年轻人就该这样,‘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老郑立马接上话茬反问:“‘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那你说说应该在几棵树上吊死合适?”这种明摆着是“抬死杠”的话,实在没人能接得住。
段子五:周师傅的老伴住院了,多亏了他闺女忙前跑后照顾了两个星期。他在工地上说起这事,于师傅因自己没有闺女感叹道:“‘闺女是娘贴心的小棉袄’,这话一点不假,没有个闺女真不行啊。”就这样一句平常话,老郑也能从中找出“抬杠”的由头:“小棉袄只适合冬天穿,那其余的春、夏、秋三季怎么办?不怕热坏了吗?”
段子六:钢筋班长李师傅买旅游鞋被骗了,就破口大骂那些不良商家是“挂羊头卖狗肉”,所谓的名牌产品实际都是冒牌货。老郑一听立马瞪起眼了:“你肯定和那些不良商家是一伙的,变着法替他们说好话。”一句话把李师傅闹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他为何这么说。老郑一字一板地告诉他:“狗肉可比羊肉价格贵多了。”这句几辈子流传下来的常用俗语,也被他钻空子拿来“抬杠”了。
看完以上老郑“抬杠”的段子,真找不出多少有用的内容,但对于我们这些“大老粗”的建筑工人,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工地文化”。多年来,只要干活累了,就希望老郑能寻个话茬找个对手“抬死杠”,大家都跟着起起哄、乐呵乐呵。这就和春节晚会上的小品一样,能让忙碌了一年的全国老百姓都笑出声来。
2011年,工作了20年的老郑因病提前退休,大伙自愿凑了份子钱在饭店为他送行。瓦工班长老宋还特意整了两句文绉绉的告别词,着实让我们这些老伙计感叹不已:嘻哈冤家二十载,饭后别过;从此再无“杠子头”,能不思念?(田敬业/口述 刘甲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