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战神戚继光②>戚继光的登州印迹

烟海e家 2025-06-23 17:12

  一

  明嘉靖十二年(1533),6岁的戚继光跟随祖母阎氏回到登州故居。自此,登州这片土地便与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他人生旅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

太平楼前戚继光塑像 

  将门出虎子,戚继光从小就继承了戚家武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无所不通。更可贵的是,他很小就“得读父书”,对军事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9岁时已能“融泥作基,剖竹为杆,裁色渚为方垒,堆积瓦砾为阵垒,阵列阶所,研究变合,部伍精明,俨如整旅”,带领小伙伴们玩军事游戏。

  孩提时,戚继光就有着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素质,这对于一个军人特别是一个将领是至关重要的。一次,他攀缘着蓬莱阁的椽子,双手交替,悬空而行,从南面到北面。他身子悬在空中,用一只手握住椽子,另一只手伸入椽子的缝隙捉麻雀。当时的一些游人见到这种情景都吓得不敢吱声,生怕一吱声把他惊落。忽然,椽子缝中爬出一条蛇,盘在戚继光的胳膊上,从手到臂都缠满了,这时游人更是吓呆了。但戚继光则从容不惧,他瞅准机会,用牙齿死死地咬住蛇的七寸,直到咬得蛇头与蛇身分了家。然后又攀着椽子倒行回到地面,面不改色,神情淡定,在场的游人无不叹服。

  二

  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为官清廉,以“忠孝廉节”四字为家训,他对孩子的家教是从点滴小事抓起的。

  一次,戚景通在院子里看到戚继光穿一双新锦鞋高兴地走来走去,不禁问道:“哪里来的新鞋?”威继光回答:“是姥爷送的。”戚景通见状严肃地说:“你是个小孩子,却穿着锦缎制作的新鞋。穿上了锦鞋,一定要穿漂亮的锦缎衣服。穿着锦缎的衣服,一定会吃肉食。你父亲清白贫穷是满足不了你的锦衣玉食的。将来你是要进入军中带领部队艰苦作战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戚景通为防止儿子沾染骄奢习气,严令戚继光将锦鞋撕毁。

  戚继光13岁师从梁玠,为官后仍不废学习,梁玠为之感动便步行至戚家施教,戚继光深受感动。一天,戚继光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先生。梁玠不喜反怒道:“你父亲一生清白,未留下什么金钱。你怎么有可能操办这些高档饭菜?我来教你难道是为了享受这些饭菜?”梁玠斥责后转身就离开了。

  身教重于言教,从此戚继光再不敢铺张置办餐饮答谢先生。他与梁玠感情一直很深,中年功成名就时曾深情回忆道:“先生不以光为不肖,过督之。光今一字一句,皆先生授也。”在戚继光晚年编辑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收录了其撰写的《中谷梁先生墓志铭》《祭业师广文梁中谷先生》《沧州儒学训导梁玠遇寇纪事》三篇记述怀念梁玠老师的文章,可见梁玠先生对戚继光一生影响很大。

  三

  戚继光在登州的军事生涯,是其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展现出非凡的治军才能、战略眼光和抗倭决心。

戚继光纪念馆 

  嘉靖二十三年(1544),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更加好学苦读,时常废寝忘食,有时读到触动心灵处,就顺手写下心得。登州地处海防要冲,戚继光注重侦察敌情,灵活部署兵力。

  当时,倭寇频繁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百姓深受其害,戚继光有心杀贼,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韬钤深处》一诗: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嘉靖二十七年(1548)开始,21岁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戍守蓟门。连续5年,他带领山东六府民兵春去夏归来往于山东、蓟镇之间。无论是在严霜寒露的季节,还是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戚继光始终怀着真诚和坚定的报国之心,尽职尽责。

  在这段岁月里,他写下了《马上作》“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表达了他舍身为国、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和爱国情怀。春去秋归,积累了跨区域作战的经验。他通过实地勘察,提出加强北方边防的建议,展现对防务的全局思考。

  嘉靖三十二年(1553),26岁的戚继光任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管理沿海二十四卫所及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他足迹踏遍山东半岛海岸3000多公里,整修卫所及海上防御设施,山东沿海成为当时最牢固的御倭防线。

  四

  在登州期间,戚继光已开始探索新型军事训练方法,注重士兵体能与战术的结合,关注火器与冷兵器的协同使用,强调“令行禁止”的纪律性,为后来组建“戚家军”、发明“狼筅”“虎蹲炮”等奠定了基础。

  24岁时,戚继光因军事才能出众,被多位上级领导向朝廷举荐。嘉靖三十年(1551),他陪同上级官员视察登州海防,观摩海上军事演练。当时场中展示出一门新制的巨型大炮,因其威力巨大且操作复杂,在场将士无人敢尝试发射。此时,戚继光挺身而出,以身示范。他目光坚毅,双手稳稳地操作着大炮,连续发射3次。整个过程中,他毫无惧色,表现出良好的军事素质,周围的将士都被他的英勇和胆略所折服。

戚继光故里 

  戚继光不仅是军事家,也是将家国情怀熔铸于笔端的诗人,留下了诸多爱国主义诗篇,并以登州为创作源泉,抒发丰富的情感,蕴含深刻的思考。

  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月初一,戚继光担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沿海抗倭防务。 他写下“东向扶桑送远眸”,直接指向对日本方向的警惕,反映了他对海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隆庆四年(1570),戚继光在蓟州任职,他与友人李小山在塞上重逢,想起早年在蓬莱结社的时光,如今友人要归回蓬莱,借诗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夏四月回乡,故地重游,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以诗抒发晚年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

  五

  戚继光回到登州后,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海防重要性的认识,他捐资对蓬莱阁进行修缮,旨在加强当地的海防建设,并提升这一标志性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次修缮后的蓬莱阁比原阁略胜一筹,山东巡抚宋应昌受邀撰写了《重修蓬莱阁记》,文中提到在此“可以观世”“可以观材”“可以观要”“可以观变”“乡官戚总戎输资百余缗(即捐资一百余两)”。

  戚继光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他的赫赫威名及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使登州、蓬莱、烟台这些名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戚继光纪念馆在原备倭都司府基础上改建,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全面系统地展示戚继光民族精神的主题展馆。

  展馆以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著幽燕、一代战神、流芳华夏五个专题,采用壁画、雕塑、多媒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再现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的历史画面。

  戚继光故里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含戚府、戚继光牌坊、戚继光祠堂、望云楼等景点,通过文物、场景复原等形式弘扬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戚继光牌坊则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旌表戚氏家族功绩而建。牌坊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风穿过石孔,发出的声音如同清越号角,夕阳为“父子总督”坊镀上金辉,石雕的纹路间依稀可见那个横戈立马的身影——他不仅是牌坊上镌刻的英名,更是融入登州的精神图腾。

  站在青少年戚继光成长的土地上,站在他备倭的海岸线上,只见千帆过尽,碧波如练,山河无恙。戚继光以热血镌刻在故乡的印迹,正随着蓬莱阁的晨雾升腾,伴着海风,拂过游客的眼眸……(于艳艳 范惠泉)

  本文由蓬莱戚继光纪念馆提供,有删改。

  登州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乡,承载着他的珍贵印迹。2025年5月起,戚继光纪念馆、蓬莱古船博物馆推出“戚继光的登州印迹”年度大型展览活动,以文字、图片看板及文物实物等相结合,让大众沿着戚继光的成长足迹,穿越时空重温大明战神的登州岁月,感受他的故土情怀,传承和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