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看过红色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影片中,侦察班班长吴老贵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大无畏的精神,深入敌营、传递情报,其英雄形象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烙印在一代人心中。
鲜为人知的是,吴老贵的原型,正是从胶东这片红色热土走出的“华东二级人民英雄”徐宗仁。让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回溯那段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去探寻英雄背后的传奇故事。

一
1923年12月29日,徐宗仁出生在栖霞县儒林乡(今栖霞市庙后镇)栾家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他,生活满是艰辛,小小年纪便与哥哥一起,跟着父亲在地主家扛活,日复一日的繁重劳作,让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反抗旧世界的革命种子。这份苦难,不仅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成就了后来“一门三英”的传奇革命家庭:父亲徐炳祥成为党的地下交通员,在隐蔽战线上默默传递情报;哥哥徐宗平投身革命,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徐宗仁本人,则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令人敬仰的渡江英雄。
1940年,年轻的徐宗仁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曾被评为“胶东青年学习模范”。1942年,儒林乡地下党组织因叛徒告密遭到严重破坏,在内外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陷入危机。关键时刻,徐宗仁毅然接替父亲成为地下交通员,多次成功地将情报安全送到目的地。
1945年,徐宗仁随栖东子弟兵团前往高密一带活动,在三个月的艰苦战斗中,他表现出色,返回后被评为“团甲等模范”。1946年6月,他跟随栖东县委书记李英加入山东军区第五师,成为一名侦察兵,开启了在侦察战线上的传奇生涯。1947年2月,徐宗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侦察班长、排长、指导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济南、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立下赫赫战功。他曾五渡长江、三立奇功,腰部、左腿、左手三处负伤,却从未退缩,为部队作战提供着可靠情报。1949年7月,他因卓越战功荣立“特等功”,被授予“渡江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侦察班也被授予“渡江英雄班”称号。1950年5月,徐宗仁荣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并出席全军英模会,成为全军将士学习的榜样。
1954年,徐宗仁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莒县县委宣传部、县工业局任职,后又调到烟台汽车运输公司。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始终秉持着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退伍不褪色。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多次被授予“模范党员”“先进老干部”“先进残疾军人”等光荣称号,真正做到了“年轻是英雄,年老是模范”。2016年4月,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老英雄,在烟台溘然长逝。
二
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评价徐宗仁:“五渡长江,三建奇功”。他为渡江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英雄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上世纪50年代,报纸上发表了《渡江英雄徐宗仁五渡扬子江》的长篇通讯,《国防文学》杂志也刊登了报告文学《渡江侦察》,王小石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渡江三英雄》更是深入人心,后被改编为连环画《渡江英雄徐宗仁》。而渡江战役前夕,徐宗仁率侦察班勇探敌人江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被搬上银幕,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于1954年上映,在国内引发强烈反响。剧中侦察班班长吴老贵成为徐宗仁的“代名词”,75年前“活捉敌艇长”的精彩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妄图凭借长江天险作最后的挣扎,将长江以北的残兵败将聚集到江南。遵照上级命令,聂凤智军长率全军侦察兵及部分师团干部于3月2日从安徽省宿县(今宿州市)出发,经过五天急行军,直插江边,展开渡江准备工作。徐宗仁所在部队负责芜湖以西、头棚和荻港以东全长50余里江岸线的侦察任务。经过数日两次渡江侦察,他们基本摸清了江对岸的防御设置、地形、水速等情况,为后续行动奠定了基础。而徐宗仁带领侦察班原地潜伏,准备开展第三次渡江侦察。
3月13日早晨,一艘敌舰在驻地七洲外放锚,随后一艘小汽艇靠上兵舰,从兵舰上下来两个人登上汽艇,朝防区八王庙村驶去。徐宗仁见此情景,心中暗喜:“兔子叫门——送肉来了!来了,还能叫你们回去?”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担大粪桶,挑上就朝小江东岸走去。到了八王庙村头,发现那两个敌人已到村北头,他放下大粪桶,顺着村后朝村北插过去。谁料,敌人又转回头向南走,他急忙转回,巧妙地从村中老百姓的后院跳过去。就在这时,双方正好遇上,徐宗仁大喝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一个敌人企图掏枪,徐宗仁怒吼道:“你要动,我毙了你!”趁敌人慌张之际,他迅速下了敌人的枪,将其带出村子,送到司令部,随后又回到潜伏地。
没过多久,汽艇上的人见下去的同伴没回来,便将汽艇开到兵舰跟前,兵舰上又下来一人登上汽艇,再次朝原来的地方开过来。等敌人下艇,徐宗仁拽上于全仁说:“咱们一块去!”刚进村,南面过来一位老大娘,努嘴示意后面有敌人,他俩迅速闪进一家院落,分别隐蔽在东屋和西屋。敌人跟着老大娘走进院子,厉声喝问:“大嫂,你没看见刚才过来那两个老总?”大娘镇定地回应:“没有看见,我没出去。”敌人破口大骂,徐宗仁在锅台后听到骂声,怒火中烧,一个箭步跳了出来:“别动!”那家伙回头就跑,于全仁跳出来也没抓住,眼看敌人快要出村,徐宗仁果断掏出手枪,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抓捕。
敌舰见派出去的三个人都没回去,急忙召回汽艇,起锚开炮后逃离。这次战斗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却收获颇丰:抓获两个俘虏,一个是舰艇艇长,一个是勤务兵,他们交代了长江两岸的军事布置和敌兵舰的活动规律,为侦察兵先遣渡江、取得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情报。
三
峥嵘岁月,功绩何曾湮灭去?浩荡风云,英雄恰此渡江来。渡江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徐宗仁的英雄事迹永远闪耀着光芒,他是扎根家乡土地的英雄,是栖霞人民的骄傲,也是胶东乃至山东人民的骄傲。
为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栖霞庙后镇栾家庄村党支部历时一年收集整理徐宗仁的生平史料,打造了以渡江英雄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记忆馆。2023年12月29日,当地召开渡江英雄徐宗仁事迹座谈会,落成英雄雕塑。徐宗仁的英雄事迹已成为鲜活的革命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