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绿野仙踪”!濯村如何实现蝶变上榜“全国文明村”

梨乡莱阳 2025-05-29 17:05

——2025全国文明村 · 濯村——

  “三季鲜花一季绿,家家门前飘花香”。每年4月份,莱阳市姜疃镇濯村的20万株樱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将整个村庄装点成花团锦簇的“绿野仙踪”,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到濯村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研学体验。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粪堆随处见,苍蝇满天飞,道路遍地洼,污水纵横流”的景象。

  濯村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蝶变,成功上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濯村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之路。

  改变,从村庄绿化开始

  姜疃镇濯村是莱阳市第一大行政村,共1636户、5000余人,党员110人。二十年前,迫于生计的濯村人靠着禽类养殖补贴家用,却在不知不觉中将濯村染成了“丑小鸭”。为彻底改变此番面貌,村委坚定生态优先发展路线,从“定规划、搞硬化、种樱花、做绿化”四方面着手,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院修订完善村庄规划,先后投入5800万元,拓宽取直村路18.5公里,硬化路面20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360余盏,形成了“三纵十一横一环”的路网框架。

  与此同时,村庄坚持年年栽树种花,现已种植各种美化绿化苗木60余万株,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发展,从产业转型开始

  为脱离贫穷落后的“怪圈”,濯村村委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对外开放上探寻突破口,走出一条“土生金”的品质经济之路,实现从土地到基地的转变。目前,村里8900亩土地全部流转,总投资10.76亿元,苗木基地、蝴蝶兰花卉基地、有机梨园、有机葡萄园等优质果品园林基地依靠濯村这片沃土建立了起来。

  同时,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为濯村发展引进了大批新鲜血液,先后引进投资1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70万平方米的莱阳首个村级工业园。

  引进泰康食品等优秀企业21家,引进投资20亿元的禾丰股份凤康食品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鲁花香味油生产基地、高端油脂产业园两个省级重点项目,吸纳劳动力近4000人,拉动村庄收入近亿元。

  自2015年起,濯村以乡村文旅产业为突破口,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华丽转型。通过种植20万株樱花、60万株蝴蝶兰和3000亩苗木,以及成功举办11届莱阳濯村樱花游玩季,濯村已累计吸引游客超400万人次。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年均3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收益,更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使濯村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目前,高端民宿民俗旅游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标志着濯村“美丽经济”发展模式即将实现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文明,从行为养成开始

  乡风文明贵在成风化人。多年来,濯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樱花树下”美德大讲堂宣讲品牌,发动党员干部、乡贤名人等组成3支宣讲队,精准设计移风易俗、邻里和谐、养老育幼等一批“小而精”的宣讲课程。

  在樱花节期间,开展各类宣讲和文明实践活动,服务对象涵盖周边村民、游客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声”入人心。通过互动性的宣讲交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成为濯村的又一张名片,每到村庄街道两旁的柿子、石榴等观赏植被结果时,无论是村庄小孩还是来访游客,都没有随意摘取的。

  台商王秋林有一年春节返乡,忘了把濯村的家锁门。一个月后,他回到濯村,发现家中没少一件东西。直到今天,他们一家人还保持着夏天不关门窗的习惯。很多客商就是从王秋林所亲历的这类“小”事中,发现了濯村的淳朴、文明、和谐。

  飞跃,从全面发展开始

  濯村在产业振兴的同时,坚持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生态为基,靠产业为擎,用文化铸魂,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人人美”带动“村庄美”,濯村在研究出台《村规民约细则》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村民自治,一批批“濯村好人”“孝诚爱德”典型涌现,240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建起,以模范典型为核心的村民议事会同样在濯村的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围,组建“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打造“安雅堂诊所”“老年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等多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高标准建设邻里广场演出基地、群艺馆等特色阵地,开展“百姓大舞台·幸福舞起来”消夏文化节暨夏季村晚、“我们的节日”文艺演出、广场舞大赛、戏曲进村、村歌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成立“凤山书画社”,送出书画作品500余幅,开展全民阅读活动30余场次。

  依托“梨龙拳书红”等特色文化资源和“山东手造”非遗研学基地,整合非遗民间艺人资源,开通“线上线下”非遗课堂,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为200多名脱贫享受政策户和农闲妇女开辟了增收渠道。

  如今的濯村,正以“闻得到花香、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为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环境治理精细化、文明实践品牌化、文旅融合深度化建设。濯村,将以全国文明村为新起点,奋力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