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已故安家正先生的夫人邹淑香老师,特意派爱婿为我送来了刚刚出版的《齐鲁风骨》等介绍安家正先生生前光辉业绩的新书。捧读散发着墨香气味的《齐鲁风骨》,我感到十分亲切!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当年站在安家正背后的那些“伯乐”式的人物。这些“伯乐”不相信外界对安家正的污言恶语甚至诬陷诽谤,敢于挺身而出,为安家正说公道话、办公道事,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安家正身上所潜藏的博大智慧和惊人才能,让他不仅给胶东地区,而且也给全省、全国填补了文化、教育和历史等领域的一些空白,为伟大祖国增光添彩。由此可见,“伯乐”的所为弥足珍贵、功不可没,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当年,安家正要撰写《半岛泪》时,如果没有“伯乐”的鼓励和支持,这件事也许要半途而废。《半岛泪》的主人公是于烺,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于烺虽然出身于地主门户,但乐善好施,尽一切力量为党工作。天福山起义时,他带领20多人参加战斗,后来又加入了威海起义,任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三军”二大队队长。1940年10月,原东海地委以其“贪污公款”“逃跑叛变投敌”等罪名,错误地将他判处死刑,时年于烺刚37岁。后来,有人提议安家正为于烺写书翻案。安家正深知,要写这样的书,风险是很大的。就在这时,时任文登市副市长的王德江站了出来。他鼓励安家正说:“你是共产党的作家,为什么不敢为文登人民说话呢?要追求真理,敢于直面历史”“你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写出一个真实的于烺来,让小人无从媒孽,让老革命为回忆这段历史而自豪!”有了王德江这样的“伯乐”的信任和支持,安家正便有了底气。他义无反顾、大胆地进行采访,把所掌握的材料认真加以整理,很快便写成了《半岛泪》。此书一问世,便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文登人民的欢迎。后来,山东省委作出重要决定:为于烺平反,为他恢复名誉。
在书中,安家正多次提及敢于大胆采用他的作品的编辑们,其中便有《烟台日报》的刘少白、宋世民等,他称这些编辑为“德编”。他说:“在我停笔的十几年后,想在报端‘露露脸’,就写了一篇散文《天福山的早晨》投寄报社。幸运的是遇到了宋世民,他慧眼识珠,精心编辑。散文一经发表,便一炮走红。此文后来不仅刊登在烟台的旅游散文集《蓬莱仙阁》上,而且成为《文登志》极少留史的散文之一,还被多地选为写作范文。”其实,宋世民此前并不认识安家正,只是偶尔听到有人对安家正有所非议。他想:“作为编辑,不能以人取稿,要以稿取稿,只认稿不认人。安家正的这篇稿子,我没有理由不采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稿件做了精细编辑,很快发表在他所分管的副刊的头条位置上。安家正每次提到此事,都对宋世民感激不尽,连安家正的夫人邹淑香对此也有同感。她曾对安家正说:“你的作为,不是你个人的。别忘了支持过你的人,特别是报社的诸位编辑,在你被人看不起的时候,是他们让你活得像个人样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家正有幸遇到了几位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官员。时任文登县委书记的焉荣竹,向来敬重知识分子,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识“伯乐”式领导。他得知有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教师安家正后,便把安家正视为一匹“千里马”,很想择机加以重用。有一天,焉荣竹特地把安家正请到了自己的家中,奉为上宾,热情设宴款待。一位县委书记请一位中学教师来家里做客,这可是破天荒的一桩新闻,实属稀罕之事!两人坐下后,焉荣竹唯恐安家正会局促不安,便开玩笑说:“老安,我在文登这么多年,首次设家宴就是请的你。”聪明人一听便知书记请自己来家里做客,其份量是不轻的,因而会感到受宠若惊,安家正却安之若素地坐在那里,毫不客气地回答说:“书记同志,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文登,我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文登,你该请我!”可能是因为焉荣竹的性格与安家正有相近之处,所以,听了安家正的答话后,他不但没有不悦,反而夸安家正“讲得好,果然是个有性格的人!”接着他说:“只有你安家正才能讲出这样的话,来,我敬你一杯!”据说,事后文登曾有一个传言,说是县委要重用安家正,拟任命他为文登一中校长。此事是不是焉荣竹的意图,不得而知,但焉荣竹因重视知识分子而宴请安家正一事,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
《齐鲁风骨》中还记述了徐向荣重用安家正之事。徐向荣曾是烟台地区专员公署“文办”副主任、教育局局长。他对安家正的后半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安家正一直称其“德高望重”,是“烟台教育界的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说,安家正对徐向荣的评价并不为过。徐向荣当年确实为发展烟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慧眼识珠,曾经把全地区教育界的顶尖人物全部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他十分赞赏安家正这匹“千里马”,早有重用的打算。他想把安家正从文登调到烟台,安家正也很想能来烟台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两人不谋而合。可是,当时文登听说地区要调走安家正,便千方百计挽留不放,一拖便是很长时间。后来,徐向荣急中生智,亲自出马办理此事。这年的大年初六,徐向荣把文登县委书记王树文和县长姜成玺同时请到了自己的家中,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我很早就想向你们文登要安家正这个人,你俩总是你推给他,他推给你,硬是不肯放人。没有办法,我只好把你们二位一起请来。今天你俩当着我的面儿,谁也别再推辞,痛痛快快说一句话,给不给?”老局长把这两位“逼”到了墙角,他们只好说:“愿意。”徐向荣一听十分高兴,当即吩咐属下赶往文登,很快便把安家正的档案取了回来。至此,徐向荣才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徐向荣已谢世多年,如果他得知安家正没有辜负他的殷切期望,为国家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时,一定会在九泉之下仰天欢笑!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更需要万万千千个“伯乐”。但愿“伯乐”越来越多,“千里马”越来越好!
(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