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力解决县域矿产资源开发长期存在的“散、乱、低效”难题,联合山东省地矿局打造“地质+金融+运营”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地质调查精准化、金融赋能多样化、运营管理专业化,系统性破解了资源开发中的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管理粗放三大痛点,形成“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引资开发-生态修复”的矿产开发全链条闭环。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多个县市区复制推广,相关做法被大众日报刊发报道。
一、地质先行,全域调查夯实资源开发根基。
一是三维建模精准摸底,构建资源动态数据库。以全域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为起点,联合山东省地矿局,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成矿预测等前沿技术,对全市生产矿山、关闭矿山、压覆资源及潜在矿藏进行全面勘探。通过整合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等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矿产资源数据库,精准评估资源储量与开发潜力,为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一张图”分级分类,实现资源可视化管理。在勘探调查的基础上将全市矿产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三区三线”图等基础图件,将莱阳市各类矿产资源展绘上图,编制矿产资源“一张图”,为加强矿产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三是多维度综合评价,筑牢资源安全底线。推进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工作,聚焦矿产类型、预开发利用难易度、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产业政策约束条件等多个维度,通过量化分析矿产资源占用、未占用情况开展全面评估,掌握资源存量、开发潜力和供应能力,为准确判断矿产资源形势、守住矿产资源安全底线提供坚实保障。



二、金融赋能,资本撬动激活沉睡资源价值。
一是科学估值引入国企,打通资源变现通道。依托地质调查数据,对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进行科学估算、调研分析,吸引大型国企投资开发,有效打通资源开发、技术应用与市场化运作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本运作深度融合。与山东省新桥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烟台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高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合作意向,推动莱阳东梁子口建筑用大理岩矿成功挂牌出让,出让收益达5000万元。二是集中开发吸引投资,打造产业联动生态。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设立集中开采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成规模化开发集群,达到“开发一方资源,做强一方产业,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目标。充分发挥我市矿泉水资源丰富优质、开发潜力大的优势,投资6.4亿元在龙旺庄街道周边区域打造集矿泉水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于一体的绿色环保新型综合产业园区,年产高端矿泉水100万立方米。三是政策引导盘活资产,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省、烟《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全面激发政策红利,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资产要素投入,激活废弃矿山“沉睡”资源。截至目前,累计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开展矿山综合治理3处,剩余土石料转化为废弃矿山修复资金4138.69万元,为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提供资金支撑。


三、运营增效,科学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一站式”解决方案,统筹开发修复。通过整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领域优势资源,提供从规划到落地的全周期支持,同时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资产”。截至目前,东林复绿采石场矿山复绿项目新增耕地244亩、北官庄村三处废弃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增耕地248亩,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2.1亿元。二是动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协同。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精准化服务体系,强化与新立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开展“一对一”政策宣讲、问题纾困及技术帮扶,助力企业项目落地、投产;基于资源综合评价结果,科学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同步以延链补链为抓手,以膨润土、石墨等优势矿产为支撑,引导企业向深加工领域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向“高质低碳”加速转型,形成“服务赋能+链式升级”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