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由烟台市民政局主办、烟台市社会组织总会承办的2024年度烟台市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大赛,经社会组织自愿申报、部门推荐、专家组评审和社会公示,确定获奖作品94个。
为更加深入的总结和推广社会组织的杰出经验和创新模式,推出“烟台市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专题。
“烟台茶”地标保护工程项目
烟台市茶叶学会
组织基本情况
烟台市茶叶学会自2018年6月6日成立以来,在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和民政局的领导和监督下,在烟台市科协的指导下,广泛团结全市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技工作者等个人和单位,立足烟台、面向全国“六大茶类”积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业务探讨、科学普及、行业培训、技能竞赛、会员服务。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团结、务实、包容、合作”的创会精神,坚持“六茶共舞,六茶融合”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种植、加工、推广、文化、茶馆五大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为烟台茶的发展和创新贡献社会力量,促进烟台茶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茶农增收!目前提交入会申请的会员共有252人,已批准176人,涵盖了烟台市各区县的茶叶生产者、经营者、茶文化学者、科技工作者等,是一个具有全市农业类社会组织中有影响力的学会,同时也是烟台市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单位、农林分会会长单位,山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获得中共烟台市社会组织管理委员会授予的“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社会组织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主要经验做法
背景: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是我国北方茶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茶树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元初、兴于20世纪60—70年代“南茶北引”。进入21世纪,在市政府扶持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越冬防护和优质加工等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产销兴旺,烟台茶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烟台成为我国位置最北的北方优质绿茶生产基地。烟台茶树现有种植面积约3.3万亩,产量0.56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茶产业逐渐成长为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
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化验分析,山东烟台茶鲜叶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大都高于南方茶叶,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相当于南方地区的高山茶。烟台地域受到海洋影响,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光照充足,茶叶生长速度缓慢,叶片厚度明显增加,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气候环境成就了烟台绿茶“高香高鲜”特点,广泛赞誉为“高纬度、低海拔、多云雾,黄金海岸出好茶”。
但是,烟台茶由于产业规模小,发展分散,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其发展也较为混乱,缺少良好的规划,发展较为乏力。
做法:2012年9月,烟台市政府制定了《烟台市关于推进绿茶产业发展意见》,明确了“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烟台茶产业有了统一规划和布局,打响烟台茶品牌,指明了烟台茶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2016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新时期山东茶产业发展提出新的目标任务。2021年,烟台市茶叶学会组织申报“烟台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有力促进了烟台茶的产业高质量、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包括如下:
1.开展一系列的标准研究、制定、发布,规范产业标准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烟台市茶叶学会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科研力量,先后制定并发布了《烟台茶 茶树栽培技术规程》《烟台茶 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黄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白茶加工技术规程》《茶树苗木繁育技术规程》《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茶园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规程》等八项团体标准。在《烟台茶茶树栽培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我们牵头起草制定的《茶叶栽培技术规程》历经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成立编制小组、查阅收集资料、调研考察和反复论证、征求专家意见、召开专家审查会等工作流程,升级为烟台市地方标准,发布并实施,成为烟台茶第一个地方标准,对规范指导烟台茶种植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2.注重产品研发,开展新品研发,健全烟台茶产品体系,提升地区产业影响力。
组织研发小组,通过实际考察,历经大半年的自我探索和研究,发明出了烟台黄茶“九蒸九焖九揉九烘”的独特工艺,为烟台茶的发展加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联合茶企进行了烟台黑茶的研制和开发,为烟台茶品类增添了新成员!
3.培育茶树新品种,为烟台茶产业发展增加内核基因,着眼长远发展。
通过多年的精心选育,由本地企业选育的“北茶1号”“烟茶7号”和“烟茶9号”三个本土茶树新品种分别于2019年、2022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权登记!为烟台茶品种本土化和长远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同时,2022年海阳绿茶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序列!
4.地标工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落地、落实工作,把具体工作做到一线,带动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合力,助推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1)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广茶树新品种种植面积,在本土已有茶树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大本土抗寒耐冻等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选育力度和扩繁苗圃基地建设一处、培育五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发放茶树专用有机肥进行土壤肥力保持提升,以植物生长激素抑制北方茶叶开花结果课题研究攻关;进行以虫制虫方法的引进、物理生物防治等科技手段进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帮助茶企购买茶叶加工设备,帮助硬化茶园道路,支持相关企业开展“烟台茶”深加工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茶食品研发、花果茶研发等工作。
(2)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特色品质。强化“烟台茶”质量全程控制,严格执行烟台茶系列标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的加工车间,组织开展知识技能和标准培训班,提升烟台茶种植加工技能水平。
(3)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讲好品牌故事,完成全案形象设计,拍摄了烟台茶专题宣传片和烟台茶官网销售平台建设,做好品牌导入应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重视产品销售体系搭建。
(4)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加强品种资源保护,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追溯管理,加强“烟台茶”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授权使用企业管理和监督管理。这些对于培育“烟台茶”地方产业、发展区域经济、打造茶产业特色、增加茶农收入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烟台市茶叶学会分别从烟台茶叶的种植、绿茶加工、红茶加工、黄茶加工、白茶加工等五个方面的全产业链入手,制定从种植到加工的五个团体标准,为“烟台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和高质量规模效益提供了一系列指导依据。这五个团体标准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创新性,科学引领广大农民和茶叶加工企业按照团体标准要求进行统一种植、统一加工。
茶叶加工是涉及烟台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烟台茶种植品种试制不同茶类,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茶农茶企收入。经过对烟台市各区市茶叶加工厂深入调研和邀请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统一的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系列加工技术规程,此加工技术规程打破了南方茶以节气如明前茶、谷雨茶等称谓,因地制宜,根据烟台茶树生长的自然规律,确定了按照采摘要求进行定级的等级标准,从而创新性地确定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等级标准。标准发布实施后,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6家,其中茶叶种植企业62家、茶叶加工企业24家,受益茶农812人,茶叶种植面积3.5万亩,涵盖烟台市各区市主要茶叶种植、加工企业茶农,累计实现茶叶经济效益2.6亿元。




项目经验及启示
由烟台市茶叶学会发布并实施的团体标准为《烟台茶 标准茶园栽培技术规程》《烟台茶 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黄茶加工技术规程》《烟台茶 白茶加工技术规程》《茶树苗木繁育技术规程》《茶园水肥一体化营业技术规程》《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八项团体标准,以及《茶树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填补了烟台市没有统一种植、加工标准及茶树苗木繁育、绿色防控等的空白,使广大茶农和茶企有了可以参考执行的统一标准,为烟台茶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烟台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技术路径。烟台茶将沿着这样的标准化道路持续高质量发展!
推进一个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标准,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准绳!这个是项目中最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其次是创新性的开发产品,推广新产品,会为产业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烟台黄茶的开发,让烟台茶走在了山东茶的前列,既解决了产能的问题,也促进了茶农增长,下一步要继续推进和创新产品,让更多的茶农受益。第三,完善烟台茶的品牌形象,挖掘烟台茶的文化,拍摄特色宣传片做好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熟识烟台茶,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