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发展成就巡礼
烟台市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烟台民政公众号特别推出“烟台民政这五年——各区市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各区市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守为民初心 增进民生福祉
奋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海阳市民政局
五年来,海阳市民政局认真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民生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民政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民政责任担当。
提升惠民成色,社会服务更有温度
(一)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改善设施“适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4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处、农村幸福院16处,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52.1%提高到68%;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安心居家工程,完成490户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居家上门服务1200余人次。优化服务“护老”,积极开展“四心”活动,提供助浴服务1900余人次、暖心过冬服务130余人、助餐服务19.5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共计入户探访老年群体5800余人次,服务3500余人;五年来累计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1770余万元。提高能力“助老”,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累计投入40余万元,培训2200余人次,开展2024年海阳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烟台市第八届护理员技能竞赛活动中我市2名选手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被授予“十佳养老护理员”荣誉称号。

(二)积极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建立健全老龄议事协调机制,深入推进“银龄行动”,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17个镇街社工站和专职社工队伍资源优势,开展“敬老月”关爱、养老防非法集资防诈骗、“舞动银铃·欢乐重阳”社区舞蹈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项目。加大“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力度,遴选龙山街道鲁古埠社区、凤城街道凤凰社区、凤海社区、方圆街道北城阳社区等一批设施完备、管理新颖的社区进行孵化培育。壮大“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力量,指导各镇街组建本土化的“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伍,促进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

擦亮民生底色,社会保障更有厚度
(一)切实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打造“海有我”社会救助创新品牌,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民政厅首批推介的社会救助品牌;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标准,积极落实“三主动”工作机制,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817人、特困供养人员3664人,五年来累计临时救助223人次,发放资金62余万元;加强民政惠民政策宣传力度,推出社会救助“码上通办”服务,为全市村居统一制作低保公示栏746个,为困难群众发放“政策包”10000余个,印发惠民政策明白纸3万余份、民政应知应会“口袋书”1200本,积极开展“雷乡大集宣政策”、民政政策宣讲走基层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

(二)不断加强儿童关爱保护。强化儿童福利保障,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共保障孤困儿童173人,累计为各类孤困儿童发放生活保障金、取暖金及一次性生活补贴1000余万元;持续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等助学关爱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50余万元;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全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业务培训15场次、培训1400人次,夯实儿童关爱服务基础。

(三)着力做好特殊困难群体保障。逐步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扎实做好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做到人员精确识别、资金精准发放,五年来累计发放补贴9600余万元,惠及全市困难、重度残疾人1万余名。打造1处市级流浪乞讨救助分站和17处流浪乞讨救助点,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行动,五年累计救助50余人。

厚植善治特色,社会治理更有深度
(一)规范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五年累计培育社会组织124家,积极打造“海社启航·聚力向阳”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现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2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获评山东省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举办“蓝海红帆·善美海阳”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培育公益服务项目2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开展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受益群众5万人。建设海阳市社会组织创益园,投资200万元,面积1500平方米,于2024年12月正式开园,首批吸纳13家社会组织入驻,为社会组织发展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

(二)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培育4家慈善组织,打造4处慈善空间和1处慈善地标,建成29支社区基金,筹集资金120余万元;探索“慈善+救助”模式,覆盖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困境儿童等群体,2024年募集慈善资金860余万元,慈善救助4500余人次,开展“爱心1+1”“爱心复明”“温暖过寒冬”“肾友中心”“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想”等慈善活动,积极发挥“关爱儿童之家”“幸福之家”作用,形成慈善力量不断壮大、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提升基层民政综合服务能力。制定《海阳市关于构建基层民政综合服务体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入选首批山东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中榜项目。推进社工站建设,建成1处县级社工总站和17处镇街民政综合服务站。开展困难群体分层分类救助服务,专职社工按照100%目标入户探访,将低保、特困、困境儿童等15057名服务对象全部登记成册,全面摸清掌握底数和现状。建立分层分类服务办法和“社工+社会组织”供需对接服务机制,实践形成“走访摸排-需求分析-项目策划发布-社会参与认领-慈善资源补充”的服务路径。加强民政专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和本领。

(四)扎实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织密乡村地名网,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663条,命名小区数量34个、城区道路39条、乡村道路176条;创新“地名+文旅”“地名+地标农产品”模式,命名“民俗旅游路”、“红富士路”“九亭路”等乡村道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海阳-莱阳、海阳-栖霞、海阳-牟平、海阳-乳山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创建平安边界;完善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审核地名信息4000余条;开展新版《海阳市行政图》和《海阳市城区图》制作出版工作。

彰显为民本色,社会事务更有力度
(一)着力深化殡葬改革。积极落实基本惠民殡葬政策,五年来共计减免资金2100余万元,进一步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强化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的海阳市新殡仪馆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市级公益性公墓开工建设,力争2025年投入使用,更好满足群众对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二)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深化婚俗改革,常态化开展结婚登记颁证活动,共为6836对新人免费颁证,举办集体颁证活动16场,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1.5万份;完成20万余份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推进“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共为905对当事人办理相关业务;推广户籍类电子证照应用,为1465位当事人减免相关证件材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