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典范永存

烟台日报 2024-08-24 21:24

2019年8月19日上午5时,峻青带着他的智慧和学识离开了我们。五年了,总想写点什么,可舒起笔来,各种事件不分先后地奔来。想起与他半个多世纪的笃实交往,心里立即涌现出一股暖流,思绪万千。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关怀、对朋友的诚信,永远记在我心里。他禀赋既厚、素养亦深,一生光明磊落、安贫乐道,创作勤勉、硕果累累,在道德艺术上的造诣可谓泰斗。

他是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峻青生前曾多次提到父亲孙桐庭对自己的教导。他的父亲常说:“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都给我打日本鬼子去,保家卫国,我身体很好,能种好几亩山塂薄地,不用你们挂念。”

1937年初冬,日寇的铁蹄踏进济南,随后青岛、烟台相继被侵,爱国志士奋起抗战,年幼的峻青也卷入抗日的洪流。“七七”事变一周年时,他写下了“从戎何曾为封侯,拼将热血复国仇。金戈直指扶桑日,退耕园林志已酬”。一位少年,生于国难当头,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相搏击的弱世,能有这样的赤子情怀,立下这样的报国宏愿,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参加革命后,峻青立即走上了红色创作道路,始终坚持书写革命英雄。无论是文学题材还是新闻体裁,他的作品都洋溢着革命激情和故乡印记。因为他对信仰、对社会、对民族、对文学都非常了解,故作品非常感动人。《黎明的河边》是这方面作品的代表,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收录在语文课本里,教育感动了几代人。

他是成就斐然的人民作家。1953年春,峻青响应党的“作家深入生活”的号召,争取到全国文协组织的下乡、下厂、下部队的活动机会,回到他曾战斗生活过的昌潍大地。他对干部群众说:“我不是来享受的,是来感受生活的。”他不与其他从城市来的同志一样住宾馆,而是住在农村农民家里吃派饭。尽管解放后的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大城市上海相比还有差距。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住就是半年多,临走还给派饭户留下了钱和粮票。时隔不久,他又主动要求回老家胶东体验生活,带着夫人于康和女儿来到烟台、牟平、莱阳等地体验生活,一直到1958年夫人怀了儿子康青,才回到上海。

生活体验激发了峻青的创作灵感,他创作发表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20世纪中后期,他笔下的十篇文学作品先后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入选数量仅次于鲁迅,为当代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黎明的河边》《马石山上》被拍成电影,《海啸》被拍成多集电视剧,《党员登记表》被改编成京剧。这些红色作品作为青年爱好者的启蒙教材教育了几代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功力深厚的文人画家。许多人谈起峻青,只知道他是著名作家,不知道他还是一流画家。他晚年身体一直欠佳,患糖尿病和心脏病40多年,将自己的400多万字作品汇成《峻青文集》后,又继续研究他一直热爱的书画艺术,经常与老画家程十发、谢稚柳商讨。他最小的堂弟孙儒英曾告诉我,1944年《胶东画报》的第二期里有一组《吃西瓜》作品,作者孙峻青即峻青,他很早就开始发表连环画、墙报画等作品。从这方面看,他是老画家了。1995年,中国作协、中国文学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作家十人画展,峻青便是其中之一,展出的作品是一幅花鸟图。1997年迎香港回归,他画了幅《鸟舞晴空图》。香港《大公报》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香港回归诗词大赛”,他的诗词“曾将泪眼望山河,残破金瓯遗恨多。喜看神州完璧日,那堪再唱后庭歌”获奖。

他的画路很宽,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都有涉猎,画作多次在香港、深圳、北 京等地和泰国展出。他的画富有神韵,清新高雅,也能反映出他宽容、厚道、善良、仁义的人格。他的花鸟画的功底特别深厚,常以蜜蜂为衬托,不多几笔就能使整个画面神气十足,使他擅长画的牡丹、梅花栩栩如生,故受到国内外书画界及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廉洁奉公的作协领导。峻青一生安贫乐道、潜心从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谋私利、为人大气、淡泊名利。他主持上海作协工作时,赶上调级。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他的夫人于康完全应该加一级,单位做具体工作的也给加了级,可上报审批时他硬把加的级给拉掉了。

作为作家,峻青有稿费收入。上世纪50年代,他的工资是每月246元,他全部作为党费交公,仅以稿酬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基本生活。“文革”前,由于稿酬降低,难以度日,他便将剩余的六千元稿酬全部交公,留下了工资维持生活。尽管他工资不少,但去向也多,生活并不富裕。他还是位孝子,每月让夫人给父亲和岳父、岳母三人分别寄30元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

因多方原因,他的长篇纪实文学《绑架之谜》一直未能脱稿。1990年7月24日至8月13日,他约我为其写序和担任责任编辑,在招远完成这项工作。因身体不好,小女儿丹薇、王海夫妇来看他,县委做接待工作的崔主任要给两人开个房间,峻青说什么也不让,让女儿夫妇在他居住房间的沙发上睡了两宿。

1961年秋,我在省文联工作时,与燕主席去上海出差,峻青到锦江饭店来看我们,说起在烟台体验生活时,烟台领导对他们的周到照顾,年节时多次请他们吃饭。特别让他感动的是,曲书记说:“你经常来故乡写东西,吃住不方便,我们商议在靠海边交际处西南荒坡上,给你块地方盖处别墅安个家,再来就方便多了,还可以留给子女。”他考虑到共产党人不能置私产、不能搞特殊,就婉言谢绝了。燕主席惋惜地说:“你太痴情了,应听烟台市委的。”

2002年5月24日《大众日报》发表了4月27日记者去上海探访峻青的文章,题目即《峻青半生痴情写乡贤》。这“痴”字用在此是褒词还是贬词,一目了然。可见他一生赤子情深,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翻翻日记,我与他同居一室的日子算来有86天,每每想起,悲从中来,眼泪自然而出。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太大了。峻青先生典范永存。(林洪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