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伟,2002年8月进入法院工作,现任莱州法院沙河法庭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奋斗在定分止争的第一线,将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人民法院这片热土,从执行局到基层法庭,他多次被莱州市委市政府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先后被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全市法院‘三零’竞赛活动优秀法官”“2023年度十佳人民法官”,被烟台市委政法委授予“青年卫士”,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法院‘三零’竞赛活动优秀法官”,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称号。
扎根基层,如我在诉,与老百姓“心贴心”
2022年下旬,卫伟被调整到沙河法庭主持工作,针对辖区发案率高、处理难度大的现状,为了审理好每一起案件,他带领全庭干警集中精力,埋下头、沉下心,一案一案逐案分析,聚焦案件争议焦点,多方面查找解决纠纷的途径。
曾有四名到沙河法庭起诉追索劳动报酬的老人,他们受村委会雇佣,协助村委进行小麦直补统计、农业普查、收取医疗保险等工作,后来由于村委换届,一直拖欠四人的工资没有给付。为了拿回工资,他们多次到信访部门、当地政府投诉、上访,但三四年过去了,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无奈之下,四位老人到沙河法庭立案,要起诉村委会。考虑到他们经济拮据,难以承担诉讼费用,加上年龄较大,来回奔波不便,诉前调解无疑是化解矛盾最好的方式。起初卫伟和调解员与村委负责人联系,但村委一直不认账,调解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卫伟积极争取到镇政府支持,邀请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给村委做工作,从法理、情理展开沟通,经过多次调解,村委最终当场给付了所有拖欠工资。
“来到基层法庭之后,我见过兄弟姐妹为半亩地的归属对簿公堂,多年邻居为多挖了一条水沟反目成仇,许多人认为当法官是一项‘高大上’的工作,但我却觉得当法官最需要贴近老百姓。”谈起自己的工作,卫伟感慨道。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案件,实际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想要把小案件办好,需要解开“法结”,更需要解开百姓“心结”。为此,卫伟和团队总结出“三到位”工作法,即诉前调解到位、诉中释法到位、判后答疑到位。在他们的努力下,沙河法庭年结案260起,案件调撤率接近85%,90%的当事人都能服判息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法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司法为民绝不是口号,而是真正走近人民群众,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
走进千家万户,在法理与情理间,丈量公正尺度
派出法庭是面向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司法窗口,处理的案件大多是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纠纷,然而基层人民群众法律知识欠缺、诉讼能力较差,很难真正做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卫伟总是跋山涉水、走访调查,尽量将案件事实查清。
张某甲和张某乙是邻居,张某甲居北、张某乙居南。张某甲的两间房屋及门楼在上世纪70年代初拆掉,后其房屋未再垒门楼。张某甲为房屋整洁整齐,想在历史旧址上垒门楼,被张某乙出面妨碍。张某甲一气之下提起诉讼,要求张某乙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1万元。
开庭当天,张某乙称原告将南院墙拆除,在靠近东部的位置自行修建了一堵南北院墙,南端直接与自家后墙接壤,致使自己无法正常修缮房屋,遇到阴雨天,雨水打湿后墙,长此以往院墙发霉、阴湿,存在倒塌隐患。张某乙当庭提起反诉,要求张某甲拆除自建院墙、赔偿损失1万元。
为查清事实,卫伟带领书记员、法警到达现场进行勘验,并邀请两位当事人进行见证。现场勘验过程中制作了相应的勘验笔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经过多次庭审及调解工作,最终双方当事人均同意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本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某乙允许张某甲修建大门,不再阻挠,张某甲配合张某乙进行房屋修缮。
作为一名法官,不应当只会“坐堂问案”,更要学会“下堂调查”,深入一线,主动作为,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推动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多元解纷,延伸法治触角,密织公正网络
法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是每一个基层法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然。
沙河法庭正坐落于莱州市民间纠纷和各类诉讼案件的多发区,为了更好地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卫伟一方面带领法庭干警定期走访辖区企业,了解法律需求,提供法律服务,另一方面送法下乡,深入辖区村居,用群众身边的案例去普法,让群众更加了解司法,支持法庭工作。
在常态化开展普法的同时,沙河法庭与辖区司法所、街道办、村委会等建立了联合调解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法官指导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100多起。同时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土地承包、房屋买卖等苗头性、普遍性问题,定期梳理,分析成因及对策,及时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书并主动跟踪落实情况,将个案办理延伸到社会治理,服务好党委政府决策。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足群众之所需。漫漫审判路上,卫伟始终用出色的质效业绩、周到的司法服务、公正的执法办案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使命与担当!
编审:李蕾